克己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啊 克己复礼为仁释义
克礼复己的成语
克己复礼 [kè jǐ fù lǐ]克己复礼,汉语成语,拼音是kè jǐ fù lǐ,意思是指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出自《论语·颜渊》。
中文名
克己复礼
拼音
kè jǐ fù lǐ
注音
ㄎㄜˋ ㄐㄧˇ ㄈㄨˋ ㄌㄧˇ
出处
《论语·颜渊》
近义词
严于律己
快速
导航
成语用法
成语出处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 ”
成语用法
【示例】
小官公谨忠信,~,奉公守法,正直无私。(明·无名氏《紫泥宣》之一折)
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
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诸作用,而能促进人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故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兹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克己复礼”如上。
孔子仁道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 *** 。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 *** ,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圣人修养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 *** ;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孔子能够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复周礼的主张,是因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于周礼而存在。孔子解释自己推行周礼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这样的礼仪,仅仅是这样。而不是把周礼搁置在所有行为规范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释是:“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说明自己不学夏礼,也不学殷商之礼,而单单学周礼,是因为如今人使用。
孔子以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为人生目标,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那种以献身社会放弃自我为荣的信念,使很多传统的中国人在为家庭、亲友和社会献出自己的劳动、财富甚至生命的时候,不是体会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从这方面讲,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中国人在困境中保持心身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当这些传统的中国人不能实现这种人生理想时,就经常把问题归结于自身,或陷入深深自责之中,从而引发了中国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倾向。这一点,则是研究中国人心身疾病所不能遗漏的,这就是“忠恕之道”。
参考资料
[1] 克己复礼.汉典 [引用日期2019-12-01]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怎样理解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怎样理解“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这句话怎样理解,副统帅想表达怎样的意思?
意思是克服和约束自己的私欲,以恢复周礼,把恢复周礼作为万事之大。但周礼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封建礼教,周礼更多地是一种道德的约束,而封建的礼教有很多其实是在刘汉“独尊儒术”的旗帜下重新恢复、甚至新建立起来延续至满清甚至是民国的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根本宗旨,束缚甚至压迫人心灵的封建社会秩序规则。
对孔子的八字评语“克己复礼,万世师表”是怎么来得?
分类: 人文学科问题描述:
孔子“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孟子,八个字是“舍身取义,信善性善”;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司马迁,“成一家言,重于泰山”;稽康,“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李白,“笑傲王候,空怀壮气”;杜甫,“耿耿星河,天下千秋”;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文天祥,“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曹雪芹,“圣哉忍者,踏雪无痕”;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池永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现在急需找出这些名句的出处以及译解,多多指教!
解析:
经查:你的这些人物评语均出自池永昶写的叫做《沧浪之水》的书中,但每条又多数有自己的出处或典故,现解答如下:
(1)、“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克己复礼”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符合礼的要求”,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万世师表”:其意思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人们的表率。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隶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
(2)、“舍身取义,信善性善”:均出自《孟子》,是用孟子自己的话来歌颂孟子。“舍身取义”出于《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意思是“生”和“义”都是我的欲望,但如果二者不能兼顾,我宁愿为了“义”而牺牲生命。“信善性善”直译就是“确实说得好啊,(孟子的)性善学说!”“信”,确实,实在。“性善”,孟子的重要学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见于《孟子·告子上》等多篇文章。
(3)、“忠而见逐,情何以堪”:意思是“(屈原)对国家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放逐,他的心情一定是多么难受啊!”屈原的事迹可参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里不多介绍。
(4)、“成一家言,重于泰山”:是赞扬司马迁的,均出自司马迁写的《报任安书》:“成一家言”原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他写《史记》十分认真,要把《史记》写成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不朽之作。“重于泰山”原文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这里,司马迁告诉他的朋友任安,自己之所以遭受奇耻大辱的 *** 刑罚而不自杀,是要忍辱负重完成他的巨著《史记》。不写完《史记》就这么死了比鸿毛还轻。
(5)、“内不愧心,外不负俗”:见于嵇康《卜疑》:“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于古今,涤情荡欲。”意思是“对自己问心无愧,对别人没违背过世俗的道德要求。”
(6)、“富贵烟云,采菊亦乐”:“富贵烟云”出自见《论语 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大意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权势,对于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采菊亦乐”:出自陶渊明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7)、“笑傲王候,空怀壮气”:形容李白蔑视权贵的豪气。它表现在李白的行为和多处诗作中,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后来也是得罪了权贵而离开了唐玄宗的宫廷,最后还被流放夜郎。所以作者用“空怀”表示同情和惋惜。
(8) 、“耿耿星河,天下千秋”:“耿耿星河”赞颂杜甫国家忠心耿耿,犹如明亮的星星一般;“天下千秋”是说杜甫的美名传播的既广又长久。
(9)、“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是赞扬苏轼有“君子之风”,而且流传影响了千秋万代。“泽”,湿润,这里作教育解。
(10)、“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歌颂文天祥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丹心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诗《过伶仃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家都很熟悉,不多解释了。
(11)、“圣哉忍者,踏雪无痕”:这两句没有别的典故或出处,据字面意思,是描写、称赞曹雪芹能忍受坎坷和清贫,完成《红楼梦》巨著。而且赞扬《红楼梦》写得非常好,毫无瑕疵,就像走过雪地却不留痕迹似地。
(12)、“肩承社稷,肝胆昆仑”:称颂谭嗣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像巍巍昆仑山一样令人敬仰。“肝胆昆仑”出自谭嗣同题在监狱墙壁上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生死肝胆两昆仑。”
(1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 《沧浪之水》这本书作者池永昶最后表达自己对上述人物的敬慕之情。意思是:这些人像山那么高大,我只有抬头仰望;他们走的路就像望不到边的通天大道,我只有远远跟着。我虽然不能像他们那样高大,走得那么快那么远,但我的心却是向往着他们啊!“景行”:大路。景,大的意思。
我这答案可是一边想,一边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的,累死我了。
能够做到克己复礼的历史人物(就是像柳下惠那样的)
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一些自制力比较强的也可以,但是重点是克制自己的行为不逾越“礼”的范畴的那种
东 *** 杨震。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
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