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功能有哪些(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功能一样吗)

adminbo 知识百科 72 0

本文共计718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3分47秒,欢迎阅读借鉴、一起学习、进步,内容来自小编精心整理收集,如有不正确和疑问,欢迎指正。

大众传媒的功能有哪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了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想要了解大众传媒的功能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大众传媒的功能有哪些”,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大众传媒的功能有哪些

  一、舆论导向功能

  “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舆论导向不仅包括政治导向,还包括思想导向、生活导向、行为导向、价值导向、知识导向、服务导向等。导向问题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存在,处理不好会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所以大众传媒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大众传媒的灵魂所在。

  大众传媒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在社会中容易引起较强烈的反响。很多社会问题,靠开会、做报告,下指示很难解决解决。但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对于大众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却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舆论机关和公众舆论手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其不容忽视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对公众生活的巨大影响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美国媒介学者丹尼・埃利奥特(Danny Elliott)说:“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 *** 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通过反复地向公众传播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结构,于“文化涵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而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社会秩序。

  二、社会教育功能

  大众传媒不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它还是一种文化教育。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说:“真正的教育也离不开新闻(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的对象。”

  传统的教育者执行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方式上,直接由教育者以传授者的身份传达给受教育者,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等把预先设定好的知识和观念传达到受教育者那里。而大众传媒提供的教育是蕴含在每日海量般的信息中的。而且,它往往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得以体现,它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大众传媒的教育具有大众化的,对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更新与改变,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改变等方面起着重大影响。大众传媒在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方面的影响力、引导力是传统教育望尘莫及的。例如大众传媒对知识的教育。知识信息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仅靠课堂教学或学校教育很难满足大众的这种教育需求,而大众传媒却可以很大限度地满足大众对知识和信息教育需求。大众传媒对知识的传播,可以使不同的知识发生碰撞和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实现知识的迅速增殖。同时还可以使知识被复制和传播,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大众传媒的交流,知识能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作为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一股力量,大众传媒教育现象是不应受到忽视的。因此大众传媒教育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形式,它们都对推动现代文明和文化的进程有积极的作用,从而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社会秩序。

  三、大众传媒信息传播功能

  “信息恰恰是普遍联系的共同内涵和中介,它沟通自然界的各个部分,建立起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联系,成为认识主体向认识客体运动的桥梁。对信息本质的揭示,使普遍联系这个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更加丰富、具体,更加精确化。”人类的一切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媒介又是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和反馈信息的中介与渠道,通过媒介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交互,建立起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现代大众传媒是信息社会人们所必须具有的宣传、交流的工具。

  信息的传递同时兼具有宣传的意味。作为舆论工具,传播媒介必须公正、正派,才能赢得社会的推崇。传播媒介作为社会公器,担当着传达社会正义、引导正确舆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不仅要成为社会黑幕的揭露者,同时应该成为社会光明的建设者和前瞻者。这就要求传播者能够透过假象看到真相,透过消极看到积极,透过黑暗看到光明。

  大众传媒利用自己在舆论引导、社会教育和信息传播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国民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为促进社会公正义和充满活力,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民众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许多方面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传播和引导水平,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和凝聚群众,真正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者和促进者。

  拓展阅读:大众传媒的特点

  1、内容较为详细

  同电视比较而言,报纸所载信息比较深入细致、详细、全面,读者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

  2、具有可选择性

  现代生活节奏快,时间紧,报纸虽刊载信息量较大,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阅读。

  3、具有可保留性

  遇到好的商品信息,读者可以长期保留下来,以备索用。广播、电视虽声声入耳,画面生动,却转瞬即逝,难以在记忆中长期保留。

  大众传媒的作用

  (1)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体。

  (2)大众传媒的种类:书籍、报纸、杂志、 ***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3)特性(功能):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最基本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监督功能;娱乐功能

  (4)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5)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 *** 是学习的工具,可以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 可以是娱乐工具,娱乐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学习社会。不利: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来源复杂,如果不加选择,过量接受,可能会导致“信息污染综合症”;虚假的不良的广告信息也会对青少年造成不利影响;大众传媒中还有一些暴力、色情等内容,会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思想等。如果长时间的泡在网上,会影响他们的休息和身体健康,还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独感,颓废感、困惑感,亲情得不到满足,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教育与大众传媒的功能一样吗

不一样。大众传媒的媒介属性和功能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受众特征都使得大众传媒必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名特殊的“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发挥着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实质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企业官网属不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这要看企业官网性质,具不具备大众传播媒介,像腾讯、新浪网易这些企业是属大众传播媒介的。具体还要看情况的。
企业官网要具备大众传媒媒介的一下特点,才有可能算是个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

大众传媒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现象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一、大众传媒娱乐化的表现
大众传媒娱乐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内容上来看,硬新闻减少,软新闻流行。媒体总是把公众的注意力从重要的事务上引开,使那些无关紧要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 *** 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成为新闻的重点。对人们的切身利益有着重大影响的硬新闻却在逐渐地减少,有关公众利益的劳动权利、生态环保、高新科技、行业危机等方面的问题很少得到重视。即便有相关的报道,也会被淹没在诸如性、丑闻和暴力犯罪这类煽情故事之中。为追求轰动效应,吸引受众眼球,传媒对娱乐圈的明星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娱乐明星们一时间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重要话题。二是从形式上来看,媒体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出娱乐价值,新闻取材上惹人眼球,报道角度上刻意猎奇,写作手法上肆意渲染,即所谓的“硬性新闻软着陆”。由于报道角度上的猎奇,一些残暴的凶杀大案、沉痛的人间悲剧、重大的社会问题,也会悄然演变为带有低俗化、娱乐化倾向的新闻炒作。
二、大众传媒娱乐化的原因分析
从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历程来看,大众传媒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一战期间的黄色新闻。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问题,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它起源于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竞争,由于这种做法迎合了受众的某种需要,所以给当时普利策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1]
在国内,娱乐化已经成为传媒的一种时尚。它是对国际传媒的借鉴,也是传媒走向市场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它也要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传媒要面向市场、考虑市场需要,通过一切手段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传媒已经尝到新闻娱乐化的甜头,纷纷将新闻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和市场的法宝,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作为拯救媒体的良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娱乐化就成为众多传媒不谋而合的选择。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它是受众中心论的产物。我国传媒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新闻传媒也已经习惯于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机制。传媒监视环境、协调社会、继承遗产等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而娱乐功能却长期受到压制。不可否认的是,在传媒的诸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是题中之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媒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竞争,传媒开始从高高的政治讲坛上走下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传者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受者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在这一过程中,传媒发挥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新闻在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或尽量使严肃新闻软化;在表达方式上尽量从受众接受心理出发,加强接近性,增加趣味性;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人情味,强化新闻的戏剧悬念或煽情、 *** 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
三、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削弱大学生的辨别力和批判精神。按照李普曼的舆论学观点,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大众媒介并不是“镜子”式地再现现实环境,而是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新结构化,营造了所谓的“拟态环境”。尽管客观的现实环境往往与“拟态环境”相差甚远,但人们还是将“拟态环境”误作客观现实加以认识。这样,“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如果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和其它节目里充斥着娱乐,那么就会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拟态环境,使他们逐渐对社会现实产生麻木的心理,进而丧失对现实环境的思考和批判,削弱他们的辨别力和批判精神。[2]
2、降低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按照媒介规范理论的观点,娱乐化会导致媒介放弃社会责任。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于娱乐化的追求必然导致庸俗化的倾向,媒介在维护正义、劝人为善的名义下,利用受众猎奇的心理,大肆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公之于众,只是在结尾处象征性地加上评论,还美其名曰以此为鉴,以防后效。在这一过程中,以防后效的目的没有达到,受众的猎奇心理倒是得到了满足,媒介的利润也大幅飚升。其实,大众传媒是一个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具有特殊属性的产业。媒体绝不是“媚体”,媒体的责任绝不是迁就、迎合低级趣味,媒体所追求的接近性、可读性绝不是与恶意炒作、庸俗媚俗划等号。
3、鼓吹新潮时尚而抛弃节俭实惠。按照传播学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观点,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现在,大学生的安全感降低,与大众传媒的报道充斥着暴力、凶杀、腐败和阴暗不无关系。“追星族”津津乐道影视明星的细枝末节却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这与大众传媒的报道过多地关注明星绯闻而不是国计民生直接相关。大学生追求新潮时尚而抛弃节俭实惠,与大众传媒鼓吹西方个性自由和消费主义关系甚大。[3]
4、使大学生的社会观呈现出世俗性。按照传统新闻理论的观点,传媒娱乐化使新闻步入歧途,远离正轨。传媒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信息,使人们获取与生存关系密切的各类信息,虽然并不排斥传媒的娱乐功能,但这些毕竟不是主要功能。如果过分地强调传媒的娱乐功能,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功能的发挥,其结果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政治,他们在政治倾向和选择上更少理想主义色彩。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成为政治的简单动员对象和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社会观呈现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现实化的色彩。
在传媒娱乐化的背后必然有其道理可究,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确实从经济效益上给传媒带来不少的甜头。但从长远来看,传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最终使媒介的权威下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找人分析一下“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性”

越详细越好,有加分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1)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02月07日

一、研究背景

“周瑜帅不帅,孔明会唱卡拉OK,关羽是爱神。”易中天用如此“嬉皮”的现代语言来论三国英雄,其鲜明的个性再加上大众传媒的特性,短时间内就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易中天热。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传媒的娱乐化功能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创新的结果。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①对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来说,逗乐是一个基本目标。而对普通大众来说,找乐则是文化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

在大众传媒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娱乐功能是时弱时强的。但进入消费社会以来,传媒就逐渐步入了一个其娱乐功能中心化的时代。这种娱乐功能被中心化与消费社会的背景息息相关:在消费社会,大众不仅消费物质产品,而且文化也成为消费品,大众对于文化消费的欲望有时甚至超过了物质消费的欲望。这种文化消费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性的欲望为内在基础,以吃喝玩、健康、旅游为外在表现形态的娱乐化倾向。这种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娱乐文化应运而生,而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之所以能被中心化,也适应了消费社会里人们对于娱乐消费的需要。于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开始出现了一种娱乐化浪潮。②伴随着这股浪潮,传媒娱乐化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传媒对娱乐化的追求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代表着大众文化的那些学者,由于大众传媒因此也成为明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人也许要问,20世纪80年代在电视上进行英语教学的胡文仲为什么没有成为电视明星呢,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人追捧呢,其中的原因在于当年胡教授教授的是舶来文化,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而现在易教授教授的则是本土文化,是受众耳闻目睹的东西,是受众可以作为谈资的材料,所以大众传媒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造就明星的。要认识易中天热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就得对于传媒娱乐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传媒娱乐化涵义

李良荣指出,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③林晖认为,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化倾向表现为:“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④易中天现象是把严肃古典的历史,通过大众传媒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的一种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了另外一种娱乐的途径。

实际上娱乐本身几乎与人类一样古老,但来自大众传媒的娱乐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人类早期的娱乐活动多数为仪式、信仰服务,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渐进,为人类取得单纯的娱乐提供了闲暇。在第二个千年的后半期,文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支持,并繁荣以至成熟。起初,阅读为个体提供了娱乐;而戏剧、音乐会等由于传播限制,还仅为部分人享用。当声音和图像记录传送技术发明之后,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看戏剧、音乐会、运动会……。受众现在可以享受到过去只有少数贵族才能享有的权利:坐在更好的位置上看一流的艺人演出。

因为传播媒介的作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可供享用的娱乐信息。赖特早已指出,传播在社会中的第四种功能即提供娱乐、消遣以及放松的途径,消除社会紧张感。在繁荣的工业社会,受众对快乐的追求似乎尤其要求媒体要足够“娱乐”,传媒内容的 *** 者由此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分析师和传媒研究学者都倾向于认同“娱乐时代”已经降临,并且,“是娱乐,迅速地成为了推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车轮。”(5)传媒娱乐的商业动机也许的确推动了娱乐实践民主化,但也引起了娱乐的某种标准化。我们常说大众文化、大众娱乐,它们一旦形成便强制一种行为模式,几乎不给个人表态留有余地。不难发现,我们的媒体积极地定义着“娱乐”———各种传媒调查往往只热衷于找出受众作为传媒消费者对特定形式的兴趣而不考察娱乐的基本要素;各种以娱乐冠名的节目从他们自己对娱乐的臆想和对市场的觊觎出发,用大量满足受众低层次精神需求的内容,把一个“成型”的娱乐呈现在受众面前,建构他们所谓的“娱乐”框架。在受众心理、市场竞争、官方政策和道德标准的综合影响下,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参与竞争的框架被淘汰,直到剩下一个主导框架。尽管它会一直受到挑战和修改,然而主导框架一旦确定,一段时间以内,必然会作为后续传媒提供娱乐信息的一个价值评估的结构标准。

大众传媒使娱乐实践标准化、统一化,因而成为对个人娱乐选择的一种干涉,大众传媒组织将为每个人事先设想的娱乐预先消化,然后进行传媒内容生产。这与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的表示有矛盾,也与娱乐的个性化精神相违背。

可以说,大众传媒存在一种操控、管理娱乐的倾向。这也许是我国多数学者对“传媒娱乐化”深感忧虑的根本原因———他们担心的不是我们的传媒真的“娱乐”化了,而是害怕当娱乐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传媒娱乐很可能在市场机制的操纵下成为一种新的霸权———娱乐霸权。就像易中天在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它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迎合的是受众“更低层次的心理需求”,排斥包括精英文化、边缘文化等的所有其他非平均化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以娱乐名义施行一种一元化专制,其结果是我们可能“娱乐至死”。(6) (未完。续文见“相关稿件”)

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7/02/06/008161105.shtml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