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06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0分3秒,欢迎阅读借鉴、一起学习、进步,内容来自小编精心整理收集,如有不正确和疑问,欢迎指正。
语文上白描手法是什么意思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 *** ,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 *** 。它分为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请问白描手法是什么意思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 *** ,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白描手法的作用:
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烘托气氛,扩大视像体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白描不追求字面效果的色彩多变,热闹非常。它类似写意画,重在挖掘展现一些深层的内在的东西。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在曹植的梁甫行中哪一句是运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
梁甫行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作者简介:
曹植(192 年-232年 12 月 27 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
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
因此又称陈思王。
赏析: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 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 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 他
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
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 所遭受的风雨灾害
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
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
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
多么凄惨。 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 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 所以“妻子象
禽兽,行止依林阻。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 从中我们不但看到
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 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
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 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 他们不
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柴门简陋凄清, 在海风中嗦嗦摇荡, 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
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里通过狐狸、 兔子的侧面描写, 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
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理解运用 :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
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 反映了边海农
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3. 理解性背诵
(1) 、《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2) 、《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
民的同情的句子: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3) 、《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
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4) 、《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
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大笔点染”、“白描手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白描就像是很朴素的画风。而点染就是抓住一个重点之后围绕这个重点散开来描写。
白描,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就是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 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新订高中《语文》第六册中《宋词二首》的《自读提示》谈到柳永时,说他“善于捕捉物侯的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对于其中“点染”二字,多被视为一般动词。其实,它是一种修辞方式。
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之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白描手法、点染手法、转折手法。各是什么意思?例如呢?求详细。比如雨霖铃(柳永)它的那些手法是哪里
白描手法 - 概念及源流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白描手法 - 应用举例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 *** ,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维妙维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白描手法 - 特点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点染手法
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接下去说:“多情自古仿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点明“仿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这里有两重渲染,显得感情的色彩更浓重。这样,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诗里用点染的,像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点明归思,用秋雨、雁声来烘托。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点明无处投宿,用平沙万里来渲染。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点明诗思很清,用寒流和雪来渲染。全诗的意境都从烘托中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