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可为而为之名言?

adminbo 知识百科 187 0

知不可为而为之名言?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翻译: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明知不可为而为知是什么意思明知不可为而为知是啥意思

1、明知不可为而为知,意思是明知道不可以做还去做。
2、出自《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3、译文:子路在鲁国都城的外门过夜。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早晨开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通常解释有三种方面,这是一种挑战、这是一种精神和这是一种使命。
  一 这是一种挑战
  知其不可为”只是凭经验作出的初步判断,不一定准确,也并非实际的“不可为”,到底可不可为,只有通知实践来验证,也就是要“为之”,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承认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那么就不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况的发生。英语里有一句谚语:自助者天助,就是这个道理。用姚明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

  二 这是一种精神
  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 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 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又譬如孔圣人明知“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三 这是一种使命
  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圣贤君子做事,所重视的是道义,事功的实现体现在道义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义之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有局部的、暂时的利益,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患。依据道义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暂时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长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 孔子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你必须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必须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时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败,不怕风险,不怕付出,更不怕投入的决心和勇气。

  事例:远古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唐朝的韩愈谏迎佛骨;南宋的岳飞抗金;明朝的海瑞罢官,文天祥兴师救亡、以死报国、宁死不降,一身浩然正气、铁血丹心;史可法抗清:“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还有清朝末年的谭嗣同鼓动光绪帝开展戊戌变法,失败后慨然赴死,其言:“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近代秋瑾、李大钊 为革命奉献一切最后慨然赴死的铮铮铁骨。总之,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曲赞歌。这种精神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国儒家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一般的解释是:“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或者“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达,即为显达、发达。”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有失偏颇,其正确的解释应该如此:
  1.何谓“穷”?何谓“达”?
  “人生坐标”:如果将“人生坐标”用数学坐标来表示(图4所示由图可知)。
  因为每个人的状况不同,所以不谈绝对数值,只谈相对趋势,即只作纵向比较,不作横向比较。在人生道路上,其变化状态则只有三种:上升、下降、水平不变。
  笔者认为:“穷”就是指这种“下降”状态;“达”则指这种“上升”状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能维持不变也不容易,因此,这种“水平不变”状态可归属于“达”。故“穷”和“达”足以表达人的一生。
  “穷”/“达”是一种“下降”/“上升”的状态,绝不仅仅是人生的更低点——“穷困潦倒”,或者更高点——“发达”。“穷”“达”贯穿于人的一生。具体言之,“穷”表现为“向低处移动;程度、数量的降低、减少”,如“走下坡路”、“不得志”、“情绪低迷”、“穷困潦倒”、“无助”等,为“下降”状态;“达”表现为“由低处向高处移动;等级、程度、数量等升高或增加”,如“走上坡路”、“得志”、“情绪高昂”、“发达”、“快乐”等,为“上升”状态,也包括“水平不变”状态。
  我们知道,人生需求/追求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而是包括“德”“物”两个方面,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因此,有精神生活上的“穷”与“达”,也有物质生活上的“穷”与“达”。
  人生就由这两个“穷”和这两个“达”组成,不过,这两个“穷”和这两个“达”不一定同步,即精神生活呈上升状态,物质生活可能是下降状态,也可是上升状态,也可是水平不变。叫化子扭秧歌——穷快活(歇后语),物质文明丰富了却衍生出“富贵病”,这就说明两种生活不一定同步。两种生活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生,总的表现就是“达-穷-达-穷-达-达-穷-达……”这种锯齿状态。因此,人常言道:人生多坎坷。即“穷”“达”贯穿于人的一生。
  2.“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关系
  “独善其身”是“兼善天下”的基础,“独善其身”在一定意义上又等于“兼善天下”,“兼善天下”是对“独善其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3.“穷”、“达”、“独善其身”、“兼善天下”之间的关系
  “穷”时“独善其身”则能“达”;
  “达”时“独善其身”则能更“达”;
  如果不“独善其身”则不可能“达”,只会“穷”;
  “达”时“兼善天下”则能使“穷”转为“达”,“达”则更“达”。
  即“达(德)”(表示精神生活之达)时“兼善天下”则能使“穷(物)”(物质生活之穷)转为“达(物)”(物质生活之达),“达(物/德)”(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之达)则更“达(物/德)”;或者“达(物)”时“兼善天下”则能使“穷(德)”转为“达(德)”,“达(物/德)”则更“达(物/德)”。
  我们已经知道人生是呈“达-穷-达-穷-达-达-穷-达……”这种锯齿状态的。
  因此,要想“达”就须时时刻刻“独善其身”,“穷”时、“达”时;而要追求更“达”则需要“兼善天下”。这与杨建祥[3]的观点一致,即“穷与达,会相互变化。由穷变达,由达变穷,不在命而在人的作为。”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关爱别人,也就是关爱自己。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皆“兼善天下”则“达”之写照。
  因此,“兼善天下”不需待到自己达到人生的更高点,“独善其身”也无需等到自己穷困潦倒时才想起。“达则兼善(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说法应该不可取。
  “穷”时“独善其身”,“达”时“兼善天下”,唯遵此道,人生道路才会正直,一路高歌,向前迈进。即时时刻刻、随时随地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
  一言以蔽之: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非常具有现代借鉴意义。

急求高中粤教版《论语选修》人生篇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全文翻译

子路在鲁国都城的外门过夜。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早晨开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原文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宪问》: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译文: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句话出自何处?

通常解释: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这章理解起来比较难,也很关键)

详解:由上可见,这种解释根本就不知道何谓“位”。前章,曾对“位”与《易经》的关系有了相应的揭示。《易经》,中华文明之源。孔子与《易经》的关系,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及。如果连“位”都不理解,显然是无法明白《易经》的,当然对《论语》也只能瞎解了。就像本章的解释,这解释都有其“位”,但都把“位”当职位了,其所“立”错了,其解当然就不可能对,这真的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了。更重要的是,三人也是通常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断句是错的,应该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位”,就是位次,就是所“止”,就是所“立”。
“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即所“位”、即所“立”、即所“止”。
有所“立”,则“立”其“有”,其“有”必有其“位”,何谓“有”?用现代术语,就是“存在”。

与“有”相对的就是“无”,“有”有其“位”,“无”有其“位”吗?两千年后,海德格尔关于“有”的思考是以其对“无”的思考为背景的,存在与非存在,海氏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倒不在?”对于这样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孔子两千多年前的回答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对于孔子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以何立”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而不是海德格尔的“何以立”的“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倒不在?”

至少对于中前期的海氏,孔子和他有着“以何立”与“何以立”的分野,海氏的“何以立”没有参悟到何谓“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因而才有“何以立”的纠缠。而孔子悟之而摆脱“何以立”源始境界的纠缠而直抵“以何立”的当下境界。从“何立”现象境界到“何以立”源始境界再到“以何立”当下境界,对应着“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三重境界,不辩此,无以谈儒学、西学。

不过要补充一句,别把这三种境界和禅宗连一起,否则一棍打你色身星散,禅宗岂是儒学、西学可思可议?
“患”,即“畏”,对于海氏来说,“畏”启示着“无”的源始境界。海氏将“无”从“何立”现象境界对“有”的单纯、抽象否定,拯救性地开拓为“何以立”的源始境界使得“有”得以而有,其对西学的功劳是大大的。

但对于儒家来说,这还不够,困于“何以立”的源始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犹未脚跟落地。但后期海氏已经开始打开这源始境界的大黑笼,用存在之“思”的源构域展现当下的生机,可以说,海氏最后已经触及“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境界。在第六节里,曾说“当然,西学之内也并不都是糊涂蛋,例如马克思、海德格尔,他们所展示的就是柏拉图以来西学完全不同的道路。从气质上说,马克思走的是刚阳路子,而海德格尔是阴柔的,这方面的研究,这里就不展开了”。而前面曾把马克思与孔子来了一番对照,这里把海氏抓来,也算把第六节中的不展开来了一个初步的展开。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患”,以“不患”的“无位”而“立”,“立”在古代是和“位”相通的,“患,所以立”,“患,所以位”也。老子说“人之大患,患其有身”,其实,凡其“有”,必有其“患”,在海氏则认为,只有“畏”、即“患”,使此在本真地能在。而“不患,莫己知求”,“求”,选择。“莫己知求”,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为可知也”,“为”,就;“可”,能。后期海氏存在之“思”的源构域,与此“能知”可参照参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就是“能知”,就是存在之“思”在天地人境界当下大易流行、生生不息。

儒家,内圣、外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内圣,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外王和相互相成的。这是参悟儒家之说的大关键,岂是如上边通常解释可识,更不是鲁迅、胡适等吃洋人残唾之辈可识。后世儒家,多于内圣入手,却不知何谓内圣,最后拼凑了点宋明理学、新儒家,可笑可怜;至于外王之说,更被弄成汉儒的把戏,用假儒的“鲁式”混杂被法家光大的“齐式”,为祸中国两千年。这些都和孔子无关,异化本来就是一个普遍现象,这问马克思就最清楚了。

直译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患”,无位次;“患”,以“不患”的“无位次”而“位次”。“不患”,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就是“能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