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劣币驱逐良币与良币驱逐劣币的区别

adminbo 知识百科 83 0

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

正确的说法是“劣币驱逐良币”。这个说法源于经济学中的“盗铃原理”,即如果市场上同时存在两种货币,一种是优质的、有价值的货币,另一种是劣质的、无价值的货币,人们在交易时会更倾向于使用无价值的货币,而把有价值的货币留下来,这样就会导致优质货币逐渐被淘汰,劣质货币占据市场。

这个原理也可以用来解释其他领域的现象,比如说在人才市场上,如果企业只愿意支付低薪水,那么优秀的人才就会被劣质的人才所取代,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种表现。

劣币驱逐良币与良币驱逐劣币的区别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如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亦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从而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此可谓“格雷欣法则”的反例,也可称为 “反格雷欣法则”。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劣币驱逐良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等矛盾吗?有什么联系没?

请帮忙简单分析下,知识少,求解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汉语解释是生物互相竞争,能适应生活者被选择存留下来。在生物进化论中的意思是每种生物在繁殖下一代时,都会出现基因的变异。若这种变异是有利于这种生物更好的生活的,那么这种有利变异就会通过环境的筛选,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留下来。

【劣币驱逐良币】
货币银行学相关知识。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这样表现的:当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定价值过低的金属铸币就会退出流通,而法定价值过高的货币则会充斥市场。如金银货币的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金银商品比价为1:16,这时把金币熔化成金块按市价换成白银,把白银铸成银币再按法定比价换回金币,如此循环一周就可获得 1份白银的收益,不断循环反复的结果是金币不断地退出流通,而银币则充斥市场,反之亦同。因此尽管法律上规定两种铸币可按法定比价流通,但实际上只有一种铸币在市场上流通,金贱则金充斥市场,银贱则银充斥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的论调后来亦被广泛应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主要指假冒劣质产品在多种渠道向正牌商品挑战,并具有膨胀、蔓延的趋势。

比如说,在软件市场上的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尚不完善时,或者不能很好协调工作时,盗版软件影响正版软件的 *** 、销售等,从而危害软件业健康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雷同于“劣币驱逐良币”,可称为“盗版驱逐正版”,是一种非正常的市场状态。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意译: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损之有馀而补不足”这就是告诉你什么是天道,这是天地的自然规律,岩石风化,高山被风雨冲刷,凸处棱角被磨平,木秀于林被风吹,这就是“损有余”,凹地被填平,冲击平原的形成这就是“补不足”,而自然科学中发现气体扩散原理总是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方向扩散,总是从压强高的向压强低的方向扩散,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状态下,热永远都只能由热处转到冷处,这就是“损之有馀而补不足”。对于人文社会,每次朝代变迁,穷苦不满的下层人民或不得志贵族阶层,推翻旧王朝建立信王朝成为新贵,这就是“损之有馀而补不足”。

而人之道则不然,世俗社会,有钱者放贷拿利,有产者出租受益,苛捐杂税搜刮穷人,却多用于当权者的骄奢逸之中,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分化,这就是“损不足以奉有馀”,等发展极致时,穷人无钱无粮抵御灾难,官府若不及时赈济,那就 *** ,有德者就趁机出头替天行道,推翻旧制,扶持新贵了。

这3者的关系还真不好说啊,属于不同的领域范畴。真要说的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说的是更好的更适应环境的能生存下来,而【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不好的东西确能把好的东西给挤掉,这两句话有一个观点是一样的:在一定环境下适应一定条件的东西能够生存下来。
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思想就比较和谐了,好的就削弱,差的就增强,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

请问有没有"良币驱逐劣币"这种现象, 若有,举个例子

不知 在中国六.七十年代用的粮票替代人民币是否算这种类型?
经济学上有个格雷欣法则:如果市场上有两种货币——良币和劣币,只要二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因为劣币成本低,人们在使用中往往会选择劣币,储存良币,久而久之良币就会退出市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在劣币驱逐良币观点中的货币的良劣之分并不是说不同种货币的竞争问题,而是说不同成色的同种流通货币在使用中的竞争问题,比如说成色足的银币和成色不足的银币。既然是同种的流通货币就不存在法定兑换率的问题,那么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实质”上是“人们对不同成色的货币本身价值判断与法定的价值判断之间出现了偏差造成的行为混乱”。在这一过程中货币一般等价物的属性被置疑,而其作为实物形式的价值被重新思考和判定,由人们以小代价获得高回报的心理引发出良币被收藏而劣币流通的现象。这也是以有价等价物作为货币时的一种必然现象。纸币作为货币就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它更偏重于国家信用的效力,而不是等价物本身的价值效力,也可以说国家信用使得只有使用价值的纸币成为一般等价物流通成为可能。

楼主说的粮票替代人民币的例子,我觉得应该是劣币驱逐良币,因为 *** 对购买粮食的人为限制,让本应充当等价物的人民币退位于粮票。至于良币驱逐劣币的例子,如果把它泛指为“正定胜邪”,而不是一种经济现象,我觉得还是很多的。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大商场买正货,而不去小商铺那买假货;随着国产电器、汽车产品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少的人光顾水货了等等,不胜枚举。

楼主以为如何?

劣币驱逐良币这种现象发生在哪一种货币本位制下 a.平行本位 b.复本位 c

双本位制.
分析:
(1)“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只有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即金银同时流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
(2)在平行本位制下,金银比价由市场供求自发决定,虽然波动频繁、缺乏效率,但一般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为市场机制会将自动消除货币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的背离。
(3)对于跛行本位制来说,银币已成为有名无实的本位制,不允许自由铸造,失去了自由进出货币流通市场的基础,只有金币具有这一机制,所以也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4)只有在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金属均可以自由进出货币流通市场,而法定兑换比例必然会导致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的背离,从而投机者可以通过将被高估的货币(即“良币”)收藏、熔化而获利,最终导致良币逐渐退出货币流通市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