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三伏天(三伏天是在什么时候)

adminbo 知识百科 78 0

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三伏天

伏天是夏季中最热的时期,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个时期,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容易感到闷热、疲惫和烦躁,在伏天,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三伏天?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三伏天
三伏天一般从七月中旬开始,到八月下旬结束。三伏天每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三伏天怎么算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之一伏的开始天。
21世纪新算法——庚日公式:GR=(D-[Y/4])MOD 10(GR庚日、D偶数年31单数年36、Y年、[]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31-[6/4])MOD 10=30 MOD 10=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2019年GR=(36-[19/4])MOD 10=32 MOD 10=2,初伏7月12。

  三伏天为什么那么热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更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是在什么时候

伏天是夏季中最热的时期,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个时期,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容易感到闷热、疲惫和烦躁,在伏天,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那么三伏天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三伏天一般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在三伏天期间,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因此公众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三伏天的由来

1、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德公(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开始置初伏,用来明确夏季的开始,并定为农历六月上旬的固定日期。

2、《汉书·郊祀志注》中提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意思是农历正月的“蛰伏”之意,后将一年中太阳最偏南的一天称为“伏日”。

3、三伏天是依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明确的。每一年小暑之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含有“庚”字的生活)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之一个庚日为未伏,合起来称之为三伏。

三伏天的禁忌有哪些

1、忌暴晒。强烈的阳光会损伤皮肤,故需要外出时应做好防晒措施。

2、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流失,故在高温天气下应多补充水分。

3、忌贪凉。指的是在饮食和穿衣方面,应少吃冰冷的食物和少穿露脐装、露背装等衣物,以免损伤身体。

4、忌久坐。久坐会使得血液循环变慢,人体会出现疲惫乏力的情况,故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应起身活动。

5、忌不开窗通风。室内长期不开窗通风会导致室内空气变得浑浊,故建议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应在15分钟左右。

6、忌过度依赖空调。长时间使用空调会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容易使人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建议使用空调时室温不要过低,不要直吹冷风,并且应定期开窗通风换气。

7、忌熬夜。熬夜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故建议应保持充足的睡眠。

8、忌吃得过于清淡。夏天气温高,饮食中应少量食清淡的食物,但是也应该注意营养均衡,尤其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9、忌大量喝水。高温天气下,人体会流失大量水分,故应多喝水来补充水分,但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水,以免引起水中毒。

10、忌不涂防晒霜。即使是在阴天或室内,也需要涂防晒霜,因为紫外线仍然会伤害皮肤。

11、忌用冷水洗澡。冷水洗澡容易导致寒气入体,引发感冒等病症,建议使用温水洗澡。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三伏天是什么时候”的相关分享,谢谢阅读!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湖南高温来袭:“加长版”三伏天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湖南高温来袭:今年三伏天是有史以来最长的。同时,三伏天这个节气是最热的时候,那么,三伏天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三伏天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节气,所以,一定要注意防暑。做好防暑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天气炎热,一不小心很可能就会出现中暑的情况。建议大家减少或避免外出的情况,即使要外出,外出时应该要选择正确的时间段外出。

有一句话好象叫“冬有三九、夏有三伏,是什么意思?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 *** 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之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一般“三九”时最冷。
三伏
“三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之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请告诉我,三伏天是根据什么确定的,有什么典故么?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之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之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更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 *** 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更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初伏 头伏 夏至1后第三个庚日2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之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之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之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 者,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终伏 立秋后之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