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节日和禁忌蒙古族的节日和禁忌都有哪些(蒙古族的独特节日是什么)

adminbo 知识百科 78 0

蒙古族的节日和禁忌蒙古族的节日和禁忌都有哪些

导读: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55个少数民族里算是辨识度很高的了,想必大家的印象里,蒙古族的人们都会骑马喝羊奶,吃羊肉吧。那么,你知道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以下是我对蒙古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及风俗介绍,快点来看看吧。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1、祭敖包(农历四月十三或七月十三) 每到这一天,蒙古族男女老幼,成群结队,牵羊带酒,行至敖包(用土、石堆城高约8尺许的圆形高堆)前,献哈达、焚香纸、领牲,然后在敖包附近相聚野餐,尽欢而归,意在祈福禳灾。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2、那达慕大会(农历六月初四)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3、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至十七日) 庆祝喇嘛教格鲁派灌顶经节。届时,方圆数百里蒙古族群众,身着鲜艳民族服饰,扶老携幼,或骑马、或坐车、或步行,齐集美岱召上布施、赶会。庙会开始,先由乃琼压邪;接着跳查玛舞,俗称跳鬼;还有喇嘛在大雄宝殿诵经、佛爷乘花木轮黄缎帐轿车在城墙绕寺一周,赐民万福等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庙会逐渐破除迷信内容,增添游览胜迹、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 4、马奶节(农历八月末) 在每年的农历八月末,蒙古族要举行为期一天的马奶节。这一节日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为多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所以以洁白的马奶来命名这一节日。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5、点灯节(农历十月二十五日)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数量是按每个人的岁数来确定的,芨芨草头上包有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们将灯点燃后,从左到右转三圈(如果有喇嘛,则由喇嘛领做),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在每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岁。 6、火节(农历12月23日) 祭火的习俗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 主祭人还要祷告说:年申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 7、其它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还有:蒙古过年、麦德尔节、塔克勒干节等等。都有丰富的节日庆祝仪式和节日文化内涵,涉及各个领域,包含各个方面。 蒙古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及风俗 白节 蒙古族过去春节称为“白节”,如今,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这是因为蒙古族崇尚白色的缘故。“白节”是一年之中更大的节日。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昼夜灯火不灭,晚饭前要祭祖,之后全家共进晚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酒肉剩的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富富有余。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晚饭后,举行下棋、说书、跳舞等各种活动。初一的早晨,早早起床,在门外放供桌和供品,向日出的方向磕头,拜天。之后回到屋内向供奉的神佛像上香磕头。孩子对父母、长辈行拜年礼。这一切进行完后,按年龄长幼入座,饮茶、敬酒。吃完新年饭后,身着节日的盛装,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地到亲友家拜年。 那达慕 是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是游戏娱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每到这时,牧民们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骑马坐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大会上,要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此外,还有各种棋艺比赛和各式各样的歌舞表演。“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 “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 蒙古族在历史上非常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的荣誉。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 *** 服装,三唱摔跤歌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由主持那达慕的领导人发给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与他,自愿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一齐跳跃出场。

蒙古族的独特节日是什么

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

1、成吉思汗纪念节,按照蒙古族习俗,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纪念成吉思汗显示卓越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遗物苏鲁锭”(长矛)的祭奠仪式就在这天举行。成吉思汗纪念节也叫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2、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3、敖包节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欢聚一起,欢度此节日。喀纳斯湖畔的敖包节图瓦人,虽然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庆祝节日与蒙古族有所不同,当山花烂漫、青草覆盖时,图瓦人以家为单位,自备酿造的奶酒和烤肉聚集在一起,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体育活动之后,全村男女各分一堆,围坐在一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品,欢度节日。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蒙古族的民居、饮食、服饰、节庆活动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美食、美品: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祭腾格里汗:蒙古语音译,腾格里汗意为“天帝”。蒙古人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天帝“腾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

下列少数民族与其节日对应正确的是 A.傣族——中秋节 B.蒙古族——赛龙舟 C.汉族——那达慕大

下列少数民族与其节日对应正确的是 A.傣族——中秋节 B.蒙古族——赛龙舟 C.汉族——那达慕大会 D.藏族——雪顿节
D

试题分析:中秋节和赛龙舟是汉族主要的节日,故A、B错误;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节日,故C错误;雪顿节是藏族的节日,故D正确。

蒙古族节日:白节起源(中国传统节日)

一、农历腊月二十三,汉族传说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蒙古族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这天,蒙古民族会举行最隆重的“祭火”仪式。

二、蒙古族的年节主要是春节,蒙古族称过“大年”。

古时候,蒙古族将春节称为“白节”,是最重要的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如今,蒙古族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蒙古族崇拜蓝色和白色,将蓝色代表自己民族,将白色视为纯洁、吉祥、神圣的象征。“白节”、“白月”,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

三、兴畜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从事畜牧业的蒙古人,要为牲畜举行仪式,称为兴畜节。

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选在正月至清明前的某日。这节日起源很早。这天蒙古族把所有的牲畜集中到一起,查看牲畜的膘情,研究接羔、接犊的安排,并给种畜挂五色绸带,请喇嘛念经。大家围坐在一起敬酒祝福。设锅灶,备佳肴,大家共进餐。然后举行文体活动,显得很热闹。

四、打谷场节,蒙语称为“乌图如模塔里呼”,是蒙古族的节日,这节可能是从兴畜节演变而来的。

在东部从事农业的巴林旗等蒙古人,常在打谷以前择吉日举行,对打谷场上使用的工具都要擦一下,并诵念祝辞,用各种食品供祭,从事打谷劳动的蒙古族人要叩头,然后互相敬酒聚餐,最后进行各种文体活动。

五、打马印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举行。在节日这天骑手们每套住一匹烈马,便有执印者在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个印记。届时,蒙古族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挑一名德高望众、骑技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蒙古族骑手一字排列,然后有人向他们敬献哈达,表示祝福。

六、鲁班节是居住在云南省南部通海县一带的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节期三天。

远在公元1253年,蒙古族的祖先,在元朝时随军从古老的蒙古大草原来到祖国西南边疆。他们由于长期与其他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随着环境的改变,由牧民变为渔民,后又变成了农民。

根据社会需要,还从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并精益求精,修建了很多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都优于其他同行。他们所修建的房屋别具一格,不仅造型美观、别致,而且经久耐用,成为滇南有名的土木建筑者,深受人们的称赞。当地蒙古人民也以此为自豪。

为了纪念和庆祝他们在土木工程上取得的成就,把传说中鲁班向徒弟赠送“木经”的日子,即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

七、猎日节,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盟一带的人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的当天,无论是天晴还是天阴,各村蒙古族猎人都要按传统习惯,骑着马,背着枪,挎着刀,带着猎犬和“布鲁”(打野兽用的拐形小木棒,这是木制一斤左右重的打猎工具,投掷出打到猎物的概率很高),上山打猎。猎日进行围猎,要推举一名德高望重的好猎手当打大围的总指挥“阿宾达”。

围猎开始,猎人分组从不同地方进入围场,从不同方向逐步缩小包围圈。中午时分就地野餐。下午围猎进人 *** 。此时,猎物也逐渐集中,猎人也渐渐地集中到一块,比赛猎技,大量的动物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当他们兴高采烈呼喊着凯旋归来时,村民们便集中到村口,列队欢迎猎人们满载而归。

八、蒙古族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敖包”是蒙古语的译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积成的石堆、土堆。敖包,蒙古族认为是神灵的所在地。敖包的形式大体一样,即在圆坛之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白土,高约十余丈,形似烽火台,遥望又如尖塔。“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单独一个,有的则是敖包群。最著名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贝子庙的十三敖包。

九、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就是蒙古族庆祝丰收、游艺欢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圣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故又有敖包那雅心之说。最早记载“那达慕”大会的是1225年用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这篇石刻记载道: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刺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

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后来,凡是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除了举行射箭比赛,都要举行赛马比赛。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江格尔传》和《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文学作品中,都对赛马有过精彩的描述。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

十、蒙古族马奶节

马奶节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的蒙古族牧民过的传统节日,每年八月底举行,为期一天。这是蒙古族为祝健康、幸福、吉祥而过的盛大节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