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有什么积极的影响呢?宋明理学有什么消极的影响?

adminbo 知识百科 124 0

宋明理学有什么积极的影响呢?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①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影响深远。②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有什么消极的影响?

历史问题,可以查查历史书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

  理学是中国古代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 理学 程朱理学 理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四书章句集注》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能力与 ***

  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 *** 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 文化 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难点:宋 *** 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 ***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 *** 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要继承中国的 传统文化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的儒学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处于重要发展地位的宋明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一)三教合一_____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一

  1、“三教合一”历史的背景

  (1)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2) 儒学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表现

  (1) 互相吸纳渗透

  (2)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学、道学或三教兼修

  (3)儒学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宋 *** 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1、2)儒、道、佛“三教合一”

  (1、3)新儒学面临的问题

  (1、4)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3、1) 理学的概念

  (3、2) “理”的概念;

  (3、3 ) 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2、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1、1)原因:对程朱理学认知方式的否定

  (1、2)主要思想:“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2、1)原因:程朱理学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社会动荡不安

  (2、2)主要思想:“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3、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师生互动

  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之一

  课堂设问一:三教合一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课堂设问二: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迅速传播?儒学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提示 :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的因果轮回和道教的修炼养生的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受到怀疑。

  课堂设问三:三教合一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三教相互吸纳渗透;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儒学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三教图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

  提示:三教合一;儒学的发展受到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表现的理解。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的兴起和陆王心学的发展

  1、宋 *** 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课堂设问一:宋 *** 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儒、道、佛“三教合一”;新儒学面临的问题;宋代的“重文”的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课堂设问二: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有哪两大流派?

  提示: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理解并掌握“理学”的概念,了解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两大流派_____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1)程朱理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课堂设问:什么是“理”?程朱理学是怎样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程颢、程颐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朱熹是集大成者。“二程”和朱熹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理解。

  (1、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课堂提问一: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把握“理?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格物致知。

  课堂提问二: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提示: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知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展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出于发展之中。即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 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区别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 *** :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 教学 *** ,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之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更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 *** 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合作探究】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理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

  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三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 *** :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之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 *** 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 *** 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 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之一段及 “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北宋五子”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相关 文章 :

1.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范文

2. 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练习试卷

3.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检测题

4.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20年

5.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6. 2017-2018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知识汇总)

7. 高二历史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8. 高中历史重要高频考点30条与最全的高中历史易错易误知识点汇总

9. 高二历史学习 *** 和技巧大全

10.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被称为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是

被称为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是朱熹。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更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 *** 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 *** 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程朱理学在宋,元,明,清时期的道德价值?急急急!!!

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学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更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更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於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 理学初起於北宋、盛极於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旦粻测救爻嚼诧楔超盲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陆九渊、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浚、陈献章、王守仁、王艮、刘宗周……等。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於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儒学在世界观、 *** 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这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 发展 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的色彩并不浓厚。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他们的好后学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也同意这样的说法:「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压抑“人欲”。 程朱理学反对佛道的虚无主义,认为它忽略了伦理道德秩序,但同时又从道家思想里借鉴了许多关於道的论述,作为儒家形上哲学体系的材料。其实这正是儒家经典《大学》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具体表现。 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微,教人的 *** 也较为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 *** 学之大成,朱子是继孔子后,儒学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下细功夫的。他与吕祖谦共同编撰了一本著作《近思录》作为理解四子书(指周,二程,张))的阶梯,而他认为四子书是通往五经的阶梯,《近思录》曾为后世儒生必读。 继朱熹之后,明朝大儒王阳明(王守仁)将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心学。 清朝以后,“反理学”的态势一度形成。颜元此后力反程朱的守静与虚学,痛斥朱熹是“满口胡说”、“自欺欺世”,“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他深感“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他说:「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在五四之后,知识份子极力破除“吃人的礼教”,甚至对理学有一致的观点,中国的衰落自宋开始,其中尤为一致的是,朱熹的理学是所有这些衰落的罪魁祸首。 条目 讨论 编辑本页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更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更高准则。在穷理 *** 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 *** 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