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风暴的介绍(美国金融风暴的人性弱点)

adminbo 知识百科 87 0

美国金融风暴的介绍

美国金融风暴的介绍
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 *** 应对危机的决心。

美国金融风暴的由来
次贷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

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导致货币供给的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且至今尚未看到好转的迹象,最终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收入再分配、金融自由化进程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所造成的影响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 对全球范围内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应在于它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 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社会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速膨胀,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加速流转越来越表现为追逐超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庞大的投机 *** 易成为主要的收益来源,而虚拟经济交易的对象是经过各种加工以及粉饰过的“风险”,这些交易并不是以合理的条件融通和配置资金,而是围绕着货币和证券的价格波动和利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由交易当事者的哪一方承担或盈利的归属。 资本市场的运行是在资产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由心理预期的支撑而自我实现的,在金融创新的杠杆放大作用下,人们对于超额利润的向往超出了对于风险的评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博傻”行为。

一旦外在扰动引起金融市场运行趋势的逆转,高台跳水式的资产价格暴跌不可避免,出现一轮又一轮“剪羊毛”似的财富再分配。 而在这种再分配过程中,一种比较悲惨的情况是富人对穷人的侵占, 富国对穷国的伤害。鉴于一国内部收入的再分配受制于国家 *** 、经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强约束,我们这里主要讨论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家间的收入再分配。此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并不是由美国自身独自承担的,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再分配,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分散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转嫁了危机所导致的损害。

这种收入再分配的机制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美国通过大量输出美元获得了巨大的铸币税收益,这种收益与付出的成本间的比例随着危机的爆发和美元贬值会得到放大;另一方面,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或者个人通过购买美国金融产品,间接承担了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全球资本管制放松,世界经济虚拟化进程加速发展,虚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收入和利润国
际间不平衡再分配的程度。

美国金融风暴的人性弱点

贪婪和恐惧,人性的弱点,一直认为房价是向上的,即使没有贷款人资格的人也可以贷款买房子,做成次级债,然后把风险不断的转移,到了恐惧的时候什么都害怕了,金融市场里,这两个人性的弱点是无限放大的
美国人提前消费的理念导致金融危机.美国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除了格林斯潘主导的货币政策的失败,还有美国人提前消费的理念。同时,美国的医疗费用迅速上涨,已经超过了GDP的16%,比起25年前高出1倍。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又导致低收入人群比高收入人群的负担更为沉重。受到全球化和医疗费用的阻碍,一般的美国家庭要靠收入增长来提高生活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美国人仍然相信生活水平应该永远在提高。房价被高估,没有关系,反正可以借债。最后房地产泡沫破灭,多数人还不起贷款。银行出现信贷危机。接而出现金融危机。
*** 没能对经融市场实施调控
1962年,弗里德曼出版了他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由他所建立起来的华尔街新的自由市场与自由主义经济哲学体系对于美国资本主义不只是经济学理论的支持,在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冷战语境之下,弗里德曼这本书几乎成了自由主义的经济哲学大纲,它在之一章中就把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之间划上了一种逻辑关系。
再加上金本位制的瓦解和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与货币匮乏相适应的低股价时代于是一去不复返了。从那以后,积极投资之风开始盛行,华尔街也进入了大踏步发展的时代。而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正是在这之后开始大量出现的,特别是80年代之后。金融界给这些金融衍生品起了一个很有诱惑力的名字——金融创新!从各种债券、股票、各种各样的指数期货,到类似于“美国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等等这样的看的人一头雾水的专用名词比比皆是。以至于到今天,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多到连华尔街投行里的顶尖分析师都不能完全掌握,更别说美联储里那些有些秃顶的经济学家了。
到底什么是金融衍生品呢?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A自然人想买一幢房子,于是向B公司贷款,B公司觉得A的信用等级并不保险,但又不想丧失这次交易的机会,于是B依然把贷款贷给了A,并把很多很多类似于A这样的情况的贷款债权,集中打包后,全部以比较低的价格卖给了C公司,C是一个上市公司,专门从各个类似于B这样的企业以低价收购债权的,等着A偿还了贷款后赚取其中的差价。D公司是一家投资银行,他对C公司的未来收益情况比较看好,但又不敢冒然投资,于是就以认购权证的方式,购买了C公司发行的权证,也就是说,D投行在今后的某一天,可以以某一个特定的价格,购买C公司的一定数量的股票。但D投行自己也需要流动资金,于是就把这些权证再质押给E银行,套取一定数量的中短期贷款。而E银行为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又发明了一种企业债券,并向全社会公开发行。。。
您看懂了吗?如果连这个都没看懂的话,那您就更难理解华尔街实际上在使用的各种“金融衍生品”了,这些“金融衍生品”比我上面讲的要复杂几十倍,并且需要非常复杂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他们的风险程度、未来收益预期,等等。
很多有识之士学者都认为这种金融创新实际上就是在“击鼓传花”,所有的金融衍生品就像一根长长的链条,并且相互交叉,错综复杂。此外,根据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越是风险系数大的金融产品,其未来的收益就越高(在不出现投资失败的情况下)。因而毫不客气地说,华尔街俨然成为了一个大赌场,大家都在赌某一家或一批高风险的企业是不是会最终不倒闭!这样所带来的结果是,金融市场总体的资金数量成十倍几十倍地放大,以雷曼兄弟为例,截至2008年5月31日,雷曼兄弟的总股东权益为263亿美元,其债务总额却竟然高达6130亿美元。
就这样,几乎所有金融类公司(银行、投行、基金、保险公司)都被栓在了一起,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大家都跟着受损失。我认为,这样的金融创新唯一的好处是有效地吸干了市场上的现金,降低了通货膨胀率,试想,如果人民把股市、基金、多如牛毛的各种公司债券都卖掉,这些钱再回到商品市场上来购买实际的产品的话,物价还不得涨到天上去?!但这样的金融创新,却并没有为市场创造出任何实际的价值,无非是A先生拥有了一套住房而已。
而这一轮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正是从“次级债”开始逐渐发酵的,也就是说,处于“生物链底层”的A先生的财务出现了问题,还不起贷款了!
除了金融衍生品这种游戏规则的风险之外,还有不太为大家所关注的“委托 *** 人”的风险。为什么这次高盛公司的损失远比其他投行损失小很多呢?我想事情要从22年前说起:1986年12月6日的早晨,高盛的合伙人们 *** 在百老汇大街85号二楼宽敞的会议室里正在讨论一件事情——将高盛改组成上市类型的公司。场面非常紧张,有的合伙人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执,还有一些人在声泪俱下的发表动情的演讲,大部分合伙人并不愿意放弃高盛这种独有合伙人制度。这样的场面在高盛将近130年的历史中,已经重复上演了无数次。而这时的高盛也是华尔街唯一保留合伙人制度的投资银行,这让它看上去那么与众不同。
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中,高盛管理委员会不断的提议把高盛改组成上市公司类型,然后再不断地被合伙人们予以拒绝。但这种保守的制度,制约了高盛公司的融资能力,限制了高盛的发展。到了1998年的8月,188名高盛公司的合伙人终于通过投票决定将高盛改组成上市公司。然而,高盛的合伙人制度的文化却极大的保留了下来,高盛很大程度上依然延续了紧密结合的合伙人制时代的特质。
虽然高盛已经结束了合伙制经营,但它却将合伙制对于风险的有效控制很好地继承了下来。问责制、风险评估管理等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决策流程确保了对于潜在风险全面客观的认识。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了2006年年底所发生的那一幕,高盛的首席财务官召集各部门主管,商讨当时尚未浮现的次贷危机,在各位主管报告完毕后,高层当机立断必须之一时间撤离房贷市场。
而类似于刚刚倒闭的雷曼兄弟这样的大多数的公司,他们早就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募集到大量的资金。公司的资产都是投资人股东的,而操纵这些资金的人,却都是每年领取上百万美元甚至数百万年薪的专业投资分析师。这些人穿着更高档的阿玛尼西装,开着奔驰汽车去上班。而他们在公司里都是没有股份的,又都是年薪制,没有几个人会想着在这家公司里长期工作下去。他们年终的奖金几乎是以业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条件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以便年底能够拿到更丰厚的奖金,他们往往更加激进地参与各种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公司的长期利益关他们什么事?最多这家公司倒闭了,再重新换另一家!
这样的双重风险,最终造成了华尔街巨大的金融泡沫,再加上美国人无休止的贷款消费(在美国几乎没有人用现金购物,大家都是用信用卡消费,9月份的工资在8月份就花的差不多了),风险如同不断累加的“沙塔”,现在,这个沙塔出现了裂缝!
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AIG获得美联储的拯救之后,华尔街金融风暴是否能够得以最终缓解?现在谁都不敢打包票。我认为一个新的危险时间窗口将出现的10月中旬,华尔街各大金融公司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出炉之后。如果仍旧有某一家或多家企业出现比较大的亏损,恐怕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如果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不做出革命性的调整的话,我认为更大的灭顶之灾只是早晚的问题。
而对于中国,损失是肯定要损失的,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包括最近公布的多家中国的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企业债券。但本轮华尔街金融危机,应该不会对中国金融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因为在中国比较保守的金融环境下,金融衍生品屈指可数,并且中国的金融企业大都以银行零售业为主,风险要小的多。况且,美国 *** 处于对本国资产的保护,一直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资金敬而远之,今天坏事变成了好事,中国金融业避免了一场更大的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而顾名思义,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因为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
参考资料:网上 搜集整理这次对我国来说影响不是很大。我国的物价在前几个年度就因为通货膨胀而上涨,CPI指数连续增高。在今年以来,我国股市本已持续下跌,在美国等世界其他国家股市小有增幅的时候,我国股市照跌不误。所以物价和中国股市与华尔街金融风暴关系不大,即便因为中资银行的投资失败致使数亿美元陷入使中国股市银行股领跌了3天,但是对于其他欧美国家来说,幅度是相当的小的。所以至少这次华尔街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大。目前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足,没有出现欧美同业拆借市场流动性严重匮乏的局面。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08年美国金融危机纳斯达克指数什么时候开始暴跌

过程相关内容(时间):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之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更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7月份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编辑本段]5.次贷危机的发展
2007年
2007年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
美更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
美股大跌,道指跌2%、标普跌2.04%、纳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减半数员工后,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4月24日
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
2007年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调,道指跌1.37%、标普跌1.29%、纳指跌1.07%
2007年7月10日
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
2007年7月19日
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濒临瓦解
2007年8月1日
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的损失
2007年8月3日
贝尔斯登称,美国信贷市场呈现20年来最差状态
欧美股市全线暴跌
2007年8月5日
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总裁沃伦-斯佩克特辞职
2007年8月6日
房地产投资信讬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8月9日
法国更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美国次级债,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金属原油期货和现货黄金价格大幅跳水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级债危机蔓延,欧洲央行出手干预
2007年8月11日
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 ***
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
2007年8月14日
沃尔玛和家得宝等数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级债危机蒙受巨大损失
美股很快应声大跌至数月来的低点
2007年8月14日
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 ***
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
各经济体或推迟加息
2007年8月16日
全美更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股价暴跌,面临破产
美次级债危机恶化,亚太股市遭遇911以来最严重下跌
2007年8月17日
美联储降低窗口贴现利率50个基点至5.75%
2007年8月20日
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1万亿日元
欧洲央行拟加大 *** 力度
2007年8月21日
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8000亿日元
澳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35.7亿澳元
2007年8月22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7.5亿美元
欧洲央行追加400亿欧元再融资操作
2007年8月23日
英央行向商业银行贷出3.14亿英镑应对危机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70亿美元
2007年8月28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95亿美元
2007年8月29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52.5亿美元
2007年8月30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100亿美元
2007年8月31日
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努力避免信贷危机损害经济发展
布什承诺 *** 将采取一揽子计划挽救次级房贷危机
2007年9月1日
英国银行遭遇现金饥渴
2007年9月4日
国际清算银行与标普对次级债危机严重程度产生分歧
2007年9月18日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75%
2007年9月21日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风波导致央行行长金恩和财政大臣达林站上了辩护席
2007年9月25日
IMF指出美国次贷风暴影响深远,但该机构同时认为各国 *** 不应过度监管
2007年10月8日
欧盟召开为期两天的财长会议,主要讨论美国经济减速和美元贬值问题
2007年10月12日
美国财政部本着解决次贷危机的宗旨,开始广开言路 改善监管结构
2007年10月13日
美国财政部帮助各大金融机构成立一支价值1000亿美元的基金(超级基金),用以购买陷入困境的抵押证券
2007年10月23日
美国破产协会公布9月申请破产的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万人
2007年10月24日
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顶级券商美林公布07年第三季度亏损79亿美元,此前的一天日本更大的券商野村证券也宣布当季亏损6.2亿美元
2007年10月30日
欧洲资产规模更大的瑞士银行宣布,因次贷相关资产亏损,第三季度出现近5年首次季度亏损达到8.3亿瑞郎
2007年11月9日
历时近两个月后,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三大行达成一致,同意拿出至少750亿美元帮助市场走出次贷危机
2007年11月26日
美国银行开始带领花旗、摩根大通为超级基金筹资800亿美元
2007年11月28日
美国楼市指标全面恶化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声称10月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年率为497万户,房屋库存增加1.9% 至445万户
第三季标普/希勒全美房价指数季率下跌1.7%,为该指数21年历史上的更大单季跌幅
2007年12月4日
投资巨头巴菲特开始购入21亿美元得克萨斯公用事业公司TXU发行的垃圾债券
2007年12月6日
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公布,第三季止赎率攀升0.78%
2007年12月7日
美国总统布什决定在未来五年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
2007年12月12日
美国、加拿大、欧洲、英国和瑞士五大央行宣布联手 *** ,包括短期标售、互换外汇等
2007年12月14日
为避免贱价甩卖,花旗集团将SIV并入帐内资产
2007年12月17日
欧洲央行保证以固定利率向欧元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2007年12月18日
美联储提交针对次贷风暴的一揽子改革措施
欧洲央行宣布额外向欧元区银行体系提供5000亿美元左右的两周贷款
2007年12月19日
美联储定期招标工具向市场注入28天期200亿美元资金
2007年12月21日
超级基金经理人BlackRock宣布不需要再成立超级基金
2007年12月24日
华尔街投行美林宣布了三个出售协议,以缓解资金困局
2007年12月28日
华尔街投行高盛预测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林可能再冲减340亿美元次贷有价证券
2008年
2008年1月4日
美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消费者信贷违约现象加剧,逾期还款率升至2001年以来更高
2008年1月16日
评级公司穆迪预测SIV债券持有者损失了47%资产
2008年1月17日
次贷亏损严重,标普评级公司开始对债券保险商实施新的评估 ***
布什 *** 有意放松对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监管
美国去年12月新屋开工数量下降14.2%,年率为100.6万户,为16年更低
2008年1月21日
英国财政部要求有意收购诺森罗克银行的私营企业在2月4日前提交详细提案
2008年1月22日
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
2008年1月24日
美国纽约保险监管层力图为债券保险商提供15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2008年1月30日
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
2008年2月1日
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数减少1.8万,为超过4年来首次减少
2008年2月9日
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声明指出,次贷危机影响加大
2008年2月12日
美国六大抵押贷款银行为防范止赎的发生,宣布“救生索”计划
巴菲特愿意为800亿美元美国市政债券提供再保险
2008年2月14日
美国第四大债券保险商FGIC宣布愿意分拆业务
2008年2月18日
英国决定将诺森罗克银行收归国有
2008年2月19日
美联储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
2008年2月20日
德国宣布州立银行陷入次贷危机
2008年2月21日
英国议会批准国有化诺森罗克银行
2008年2月28日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声称即使通胀加速也要降息
2008年3月5日
美国2月ADP就业人数减2万多,美元兑欧元刷新历史新低

为什么美国加息几次了通胀没压下来反而继续恶化?会不会引发金融风暴?

因为通货膨胀的问题本身就不是一个单独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体系问题,所以单纯的加息操作并不能直接压低通货膨胀。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当美国发生通货膨胀之前,美国已经存在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了,经济问题存在的时间也高达数年以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便美联储已经进行了多次加息,但这些加息并不能直接解决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的问题不仅会跟加息操作有关,同时也会跟各个商品的供应链以及全球的商品运输有关,更会跟大宗商品的价格有关,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非常复杂。

美国四代危机和华尔街金融风暴是什么意思,解释下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 *** 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6�1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 *** )。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 *** 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2%。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