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指对世界或事物存在的本质、原因和规律的哲学思考,通常超越了经验和理性的范畴。
哪些观点属于形而上学
哪些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如下:
同一就是与差别对立并排斥差别的同一。斗争就是不能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由外力推动和引起的
拓展知识:
形而上学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称其为“之一哲学”、“之一科学”。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马克思考试。。。我想要的不是百度知道上那个公用的答案。。
那个太复杂了。。
就简单点点答到点子上就可以~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 *** 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
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恩格斯是如何评价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形而上学有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其评价是: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1、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代替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一个进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步的地方就在于,从对世界总画面一般性质的笼统认识发展到对事物各个细节的具体认识。古希腊哲学家虽然正确地描绘了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图景,但那只是一种笼统的直观,缺乏科学分析。而建立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要求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复杂的东西划归为简单的“形式”,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 *** 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巨大进步。
2、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欧洲近代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产物,又是当时自然科学知识进步的基本条件。欧洲15世纪下半叶以后,生产力和科学进步的水平铸造了人们一种新的思维 *** ,即习惯于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只注重分析事物的个别,而忽略了综合事物的整体。这样就形成了形而上学思维 *** 。同时,在这种思维 *** 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科学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独立的科学,如力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在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方面也开始搜集材料。这与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浑为一体的状况比较起来,当然是一个进步。所以恩格斯说:“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把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看作是孤立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恩格斯说:“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缺陷。 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是正当的
传统的东西未必一定是没有用处的。恩格斯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它在研究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时仍然是有效的 *** 。在理性抽象阶段,形而上学的 *** 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 *** 。
马克思哲学中关于”形而上学”的矛盾说法
马哲中说到 形而上学否认一切事物的联系,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外因的作用.那么,既然形而上学都看到了事物的发展与外因有关,这个关系难道不是联系么?而且这个外因也应该算是因果联系的一种吧
不知道这些编书的人是怎么搞的,也许是灵活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吧,说是矛盾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结果就在自己编书的时候搞个自相矛盾出来
这是编者的漏洞吧。这句话说的不全面,而且用错了一个词。“外因”是马哲的一个范畴,不应该用来解释形而上学的观点。
应该这么说,即使后来的形而上学者为了解释科学上所发现的一些新现象,而不得不承认事物的发展,他们也只把这种发展归结为“外力”的作用,而非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在寻找这种“外力”时,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想法,而从唯心主义的“神力”,“意志力”上来解释这种“外力”。牛顿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这也正说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是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的。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首先,是否承认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它要求人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世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与其他事物没有任何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主张用孤立的观点去观察世界。其次,是否承认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主张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世界;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把失物看场是绝对静止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不变的,主张用绝对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最后,使钩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这是它们之间的最根本的分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
另外还要注意区分一点,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而非意识范畴上的形式矛盾。举个例子,毛主席说反动派既是真老虎,又是假老虎,这就是辩证矛盾。因此我们才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又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这也正是用普遍联系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形式矛盾是指,比如说在数学上,1+1只能等于2,而不可能等于3,如果说1+1既等于2又等于3,这就产生了形式矛盾,因此是错误的。而编者的错误还不是形式矛盾的错误,而是滥用词汇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