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介绍?
按照年代划分,1840年 *** 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由此判定,1840年之前,称为中国古代。依次为基点上溯至史记所记载的夏商周时期,期间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称为中国古代文化。其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经济、科技等等。也可按照朝代细致划分,如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什么是中国历史文化领域?
历史文化是历史上的事件或者是活动流传下来的影响,积淀在民间,并由此而催生的文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三条。急急急!谢谢!!
之一章 总论之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民族
第三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五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制度环境
第六节 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
之一节 中国的各民族语言
第二节 中国的各民族文字
第三节 中国的文房四宝
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书籍
第五节 中国的古代史学
第六节 中国的古代教育
第三章 中国的民俗文化
之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衣食住行民俗
第三节 婚姻家庭
第四节 节日娱乐
第五节 禁忌习俗
第四章 中国的宗教文化
之一节 中国的宗教信仰
第二节 中国的道教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
第四节 中国的 *** 教
第五节 中国的基督教
第五章 中国的历史古迹
之一节 中国文物及保护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宫殿、坛庙、祠堂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第六节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第七节 中国古代桥梁及水利工程建筑
第八节 石窟寺与摩崖造像
第九节 古墓葬
第十节 古遗址石刻及其他
第六章 中国的馆藏文物
之一节 古玉石器
第二节 古陶瓷器
第三节 古青铜器
第四节 古木什漆器
第五节 古丝织刺绣品
第六节 古代绘画
第七节 古代书法篆刻
第七章 中国的烹饪文化
之一节 中国烹饪概述
第二节 中国的地方风味菜肴
第三节 中国的少数民族风味菜肴
第四节 中国的仿古风味菜肴
第五节 中国的特殊风味菜肴
第六节 中国的风味小吃、点心
第八章 中国的特产文化
之一节 中国特产概述
第二节 中国的名茶
第三节 中国的名酒
第四节 中国的中药
第五节 中国的工艺品
第六节 中国的花木盆景
中国的辉煌历史有哪些(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发展的回顾)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发展,中国经历了许多辉煌的历史时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中国的辉煌历史,探索其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
古代文明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国文明的开端。在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朝代,如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
在这些朝代中,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有了青铜器、文字和卜筮等文化成果。在周朝时期,中国开始使用铁器,并且制定了周礼和九章算术等重要法律和数学著作。在秦朝时期,中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且建造了万里长城和兵马俑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在汉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和经济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如汉武帝时期的铁骨铮铮、百战不殆的铁骑,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和汉朝的科技成就等。
中世纪时期
在中世纪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都经历了许多波折。在唐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但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十个国家,政治和经济都陷入了动荡。在宋朝时期,中国再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如宋朝的科技成就、宋代的诗词和绘画等。但在金元时期,中国又被外族所侵略,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近代时期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在清朝时期,中国遭受了许多外族的侵略和欺压,如 *** 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国,但政治和经济仍然十分不稳定。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政治动荡,如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等。在1949年,中国 ***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开始逐渐稳定。
现代时期
在现代时期,中国经济和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和科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和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结尾
中国的辉煌历史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发展,中国经历了许多辉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成就。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历史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及其重要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为之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大体上说,台南、琼西及滇南河谷一线以南为热带;自此以北至秦岭、淮河及白龙江一线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汉长城以南为暖温带;秦汉长城以北,以西为中温带;大兴安岭北端.黑龙江—线为寒温带。这是当代南北气候的基本情况-同世界上其他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一样,人类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气候环境,也随时都在运动变化着。自从直立人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直到如今,数百万年间,中国大陆地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所谓;。沧海桑田”。这里仅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环境变迁,略作叙述·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地形、地貌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范围内,明显表现为: 1.海陆变迁。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冷暖变化以及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此间曾经经历了数次海进和海退的变化,从辽东湾到杭州湾之间,大部分沿岸地区都是在最近二三千年以内陆续成陆的,但也有部分陆地重新沦落,没人大海。2.水域变迁。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河流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决溢和改道,从而发生丁多次渚多河流。水系的变迁。其中,尤以辽河,海河,黄河.淮河的改道最为频繁。同时,许多著名的湖泊都发生了改变形状、面积缩减以至消亡的变化。 3.高原变迁。土地的过度开垦使高原地带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水上流失,地形破碎的结果导致可耕面积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的口趋劣化。同时,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带,由于降雨量的渐趋减少和载畜量的日渐增加,使得草原地带的生态条件也日趋恶化。4.沙漠变迁。由于人类与自然活动的交互作用.沙漠面积日渐扩大,吞没丫许多绿洲和城市。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治理沙漠取得了重大成果,也出现了沙漠后退,风沙消减的新的景观。 关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近万年以来,我国气候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暖湿转向凉干。距今8000年前,气候干燥的辽河上游一带,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曾经是温暖湿润地带。“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的亚热带分界线也还北达今华北平原,燕山以南一线。’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我国在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这2000年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要高于现在2C左右。近3000年以来,我国的气温曾经出现了一系列上下摆动的变化,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1700年,曾经出现四次温度更低期,温度的摆动范围为l。一2℃。在此期间,在每一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摆动范围是1。一0.5℃二-R宰先秦典籍都追记我国在夏朝建立之前,曾经有一个漫长的蜒水时呐所谓“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盂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水灾泛滥,对古人的生存构成了长期的威胁。而在最近的500年间,旱灾明显多于水灾。当今的中国,普遍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诸多水源干涸,从而造成全局性缺水的严重局面。二、地理.气候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并且依以创造文化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于不同文化类型的生成及其发展趋向,具有重大影响。由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并不一致,所以,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的活动结果也会不一致,因此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大陆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国土范围内部,客观上存在着纵横交织、特征各异的自然地理区域。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的降雨量由东南至西北依次递减,而地势则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增高,因此出现了东南低平而温润.西北高亢而凉干的地理、气候差异。根据这一特点,1933年,我国学者胡焕庸提出自东北的黑河至西南的腾冲划一条直线,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直线东南为南方,占地面积为42.9%,人口却为全国总数的94.4%;直线西北为北方,占地面积为57.1%,人口仅占5.6%。这便是国际学术界著名的“胡焕庸线。。研究结果表明,唐宋以来1 000年间,我国东南农耕区与西北畜牧区的人口.占地面积基本上保持着三十年代统计的比例数字。即地理,气候条件优越的东南农耕区,占地面积约为40%,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地理、气候条件较差的西北畜牧区,占地面积约近60%,产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穿插分布着小块河谷.绿洲农业区,近千年以来,人口比例一直在总人口的10%以下。同时,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客观上存在着由南到北的温度和湿度的渐次差异,因此决定了淮河.秦岭以南的中国南方,产业结构以稻作农业为主;淮河、秦岭以北至秦汉长城沿线以南的中原一带,产业结构以粟作农业为主;而在秦汉长城沿皱以北的北方地区,产业结构则以游牧业为土。中国境内地理.气候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客观上构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种经济成分互立.多种文化类型并存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中原地区环境相刘优越,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内聚,多文化类型融合的历史趋势,从而出现了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封闭中国的西部和北部连接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来,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国,与外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古界的最新研究结果认为,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的东半部文化就与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有联系,美洲新大陆的土著居民,很可能就是东北金牛山人的后裔。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文化与东业.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文化带的联系表现在共同存在的有谷石锛和以突出眼睛为特征的神 *** 面纹饰造型等方面。在西半部,河西走廊和北纬40。至50。之间的狭长草原地带,是连接中华大地与欧亚大陆的纽带。周秦考古成果表明,源干草原地带的周、秦文化都带有鲜明的西方色彩,琉璃器,三棱铜箭头和屈肢葬等中亚、西亚一带的文化因素是通过周人和秦人传播到中原地区的。唐代的首都长安.辽代前期首都辽上京.元代的上都和中都.都是因为西北通道的客观存在,而成为国际性都市的。至—f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国际通衢的存在,更是古代的中国与外部世界有着密bJ的,多种渠道的联系的有力证明。然而,毋庸讳言,古代的中国也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外开放、向外进取的动力。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巾华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使古代的中国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长期成为世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最富足.最强大的国度,因而产生了“ *** ,无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所以,在古代中外交通史上,不避艰险、不远万男来到中国的各色外国人远较走出国土范围以外的中国人为多。 当迫切要求发展的西方人千方百汁地寻找通向中国的航路时,老大的 *** 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连早巳开辟的对外航路也不肯利用。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国人从很早的时代起,就习惯于以“天下”和“四海”概念来构想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格局。中国古人设想自己生活在四海之内,天下之中,由中而外的顺序是:京师、诸夏、四夷。在“华夏-四夷”的天下模式中,所有的外族都被包容在四夷之内,而四夷又可以通过用华变夷、由夷变夏的过程,被纳人中原华夏的母体之中。这种构想,是中国能够长期维持大一统局面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在长期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获得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秦汉以降的2000年间,人口数字大致保持在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受地理气候环境影响,中国庞大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秦汉之际,60%%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中原一带;淮河以南的南方,长城以北的北方,均属地旷人稀地区。魏晋以后;随着北方民族的南下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唐宋以后,形成了东南部农耕区人口稠密,西北部畜牧区人口稀疏的分布局面。由于长期以来,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分布在东南农耕区域,造成了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土地面积日益不足的矛盾。人们只能在所能得到的十分有限的狭小地块上,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对土地实行最经济的利用,藉以维持生存。时日既久,养成了中国人安土重居、乐天知命、安份守己的民族性格。同时,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一方面限制了中国古人的视野,从而影响了对外的扩展与开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中华民族对乡上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切情怀,从而产生了蕴藏在中华民族内部的巨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