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说的是什么很勤奋(韦编三绝的故事简介 韦编三绝说的是谁)

adminbo 知识百科 94 0

韦编三绝说的是什么很勤奋

《韦编三绝》说的是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该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成语“韦编三绝”即引自于此。
近义词:囊萤照读、废寝忘食、悬梁刺股。
反义词:不思进取、不学无术。
成文用法:
“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治学刻苦。该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1、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序》:“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2、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
3、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韦编三绝的故事简介 韦编三绝说的是谁

1、韦编三绝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2、韦编三绝的成语解释: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谁有<韦编三绝>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啊~~~

成语今说:韦,熟牛皮。古时用竹简写书,竹简用牛皮带编联起来,称“韦编”。三绝,多次断开。后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是还没有纸张, *** 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智慧语林】

孔子是中国最杰出、最有名的学者,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孔子的思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他的学识可以用“学富五车”来形容。

成语故事: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个故事说了:
孔子的学识也不是天生的,是刻苦努力的结果。若没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是学不到真本的本事的。

和韦编三绝类似意思的成语典故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牛角挂书:隋末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悬梁刺股:东汉时孙敬,好学不休,为了晚上不打瞌睡,用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战国时苏秦,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映雪读书:晋代孙康,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

闻鸡起舞,胸有成竹,韦编三绝,卧薪尝胆,程门立雪,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谁

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
胸有成竹,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主人公是文与可
韦编三绝,孔子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程门立雪,杨时与程颢、程颐
图穷匕见:荆轲与秦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