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那个儿子继承了皇位?
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后是哪个儿子继承
康熙后是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继承。1722年11月13日,康熙帝驾桥薯崩,爱新觉罗·胤禛继位,次年改元雍正。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枝消迹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康熙的两个儿子能力不相上下,为什么雍正能当皇帝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没有当过太子。整个康熙朝只有康熙的二儿子曾被两度立为太子,但最后因图谋不轨被康熙废掉了,其他人都没有当过太子。雍正即位
说法一
之一,遗诏继位说。就是遵照康熙遗诏雍正继位,这就是合法继位。主张这一说法的有三个理由。之一个理由就是雍正表现比较好,深得康熙的信赖,怎么证明呢?就是康熙61年病重的时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坛祭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康熙把这么大的事情派雍正亲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将来可能让他继位。第二个理由,就是康熙临死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时,大约四点钟左右,康熙把他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榻前面,康熙向他们宣布了谕旨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康熙口谕,很明确。第三个理由就是康熙遗诏,康熙死了留了一个遗诏,遗诏很长,最后关键的话和刚才说得一样。根据这三点理由,所以一些学者认为,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继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另外一些学者不同意。
说法二
第二,改诏篡位说。就是说,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篡夺皇位。那就不合法了,这种意见也有理由,之一个理由康熙让雍亲王代他天坛祭天,不能证明把皇位让他继承啊,那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军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抚远大将军,按照这个逻辑那也是让继承皇位,所以这个理由不成立。第二,刚才说康熙临终前那个口谕,宣读口谕的时候,雍正没在场,因为雍正在天坛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没在场,但是就在这一天,雍亲王三次奉召到畅春园去见他父亲,上午八点钟左右,之一次见到他父亲。《清圣祖实录》有记载,康熙对雍亲王说,“朕病势日臻”,就是说我的病的情况逐渐见好,那这说明康熙这时候还不糊涂,还能说话,但是为什么没有告诉雍正说,你将来继我的位呀?有人说康熙保密,他跟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说了,怎么会跟继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这些学者就说,康熙的这个谕旨是伪造的。
第三,就是刚才说那个康熙遗诏,在康熙54年的时候,康熙颁布一个诏书,很长。最后康熙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现在看到的这个康熙的遗诏,基本上是这个谕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见。就是最后加了一句话,就是我们刚才说那句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这些学者就提出来,你这个康熙遗诏应该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时候没有宣布。康熙13号故去了,16号才拿出来,那这中间你雍正做了手脚。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康熙的这个遗诏,漏洞百出。怀疑前头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后头关键这句话是雍正加上去的。
第四,雍正知道他继承皇位,不是因为他看到诏书,不是因为他看到遗诏,也不是因为他亲耳听到他父亲的口谕,他自己说,是舅舅隆科多口传给他的。在帝制时代,谁继承皇位是之一等大事,这么大的事情,隆科多没有当着诸大臣的面,也没有当着诸皇子的面,宣布康熙的遗诏,单独跟雍正一个人说,没有旁证。
第五,康熙死了之后。北京城九门 *** ,亲王和皇子没有雍正的谕旨,任何人不许进入皇宫。就是康熙的儿子,到皇宫里吊唁他父亲的资格都受到了限制。所以这些学者说雍正这样做,说明他有鬼。
第六,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在西北,得到他父亲故去之后,急忙到北京奔丧,快到北京的时候,就向胤禛奏报,说我先贺新君登极,还是先吊唁皇父?在理呀,雍正怎么答复的呢?让他不能进城,让他到河北遵化景陵去守着,后来就把他的胞弟皇十四子从东陵弄到景山的寿皇殿囚禁起来。你要正大光明的继承皇位,用不着这样子,他父亲正式有遗诏,哪个兄弟可抗拒?不可能。
第七,雍正死了之后,他不埋在东陵,他埋在西陵。有人说,为什么雍正他不敢埋在清东陵呢?就是怕死了之后,他的灵魂不敢见他的祖父顺治和他的父亲康熙。
第八,他继承皇位之后,对他的兄和弟进行了处理。从侧面说明他可能得位不正。
第九,他继位之后,把帮助他继位出力更大的两个人,年羹尧和隆科多,都给杀了,杀人灭口,说明他得位不正。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理由,总之,改诏篡位说,就认为雍正篡改了康熙遗诏,篡夺了皇位。
康熙的四儿子胤禛的福晋(老婆).儿女各是谁?
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内大臣飞扬古的女儿。雍正九年九月,崩。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乾隆帝。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崩,年八十六。
敦肃皇贵妃,年氏,巡抚年遐龄的女儿,雍正三年十一月,崩。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殇。
纯悫皇贵妃,耿氏,管领耿德金女。雍正间,封裕嫔,进裕妃。乾隆时,尊为裕皇贵太妃。乾隆四十九年崩。一子,弘昼。
齐妃,李氏,知府李文烨女。三子,弘盼、弘昀,弘时,只有弘时活了下来,其他两个皆殇;一女,下嫁星德。
谦妃,刘氏,管领刘满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雍正上台后,封其为谦嫔,乾隆时尊为皇考谦妃,生一子,果毅亲王弘瞻。
宁妃,武氏,知州武柱国女。雍正十二年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为宁妃。
懋嫔,宋氏,主事金柱女。生二女,皆殇。
李贵人(?—1760年),雍正七年封贵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卒。
郭贵人(?—1786年),雍正初年封为郭常在,雍正七年进位郭贵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安贵人(?—?),卒于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间,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海贵人(?—1762年)雍正三年为常在,十三年进为海贵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张贵人(?—1732年)初入宫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晋封张贵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贵人
那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进宫,封为李答应,雍正十年闰五月进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马常在(?—1768年),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宫,称马答应,雍正八年一月进位马常在。卒于乾隆三十三年夏,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春常在,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八年十一月,称高常在。约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间,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常常在(?—1732年)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宫,雍正十年八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顾常在(?—1729年)雍正七年四月已进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苏答应,雍正四年七月进宫,可能卒于雍正七年八月以后。
吉常在,原称吉官(吉官女子?),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英答应,原称兰英,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汪答应,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德答应,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苏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疑为苏答应。
张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伊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张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云惠,葬在妃园、泰陵、泰东陵之外,待考。
子女
雍正皇帝先后得十六子八女。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光绪和溥仪都不是前皇帝的儿子,那他们跟康熙还有血缘关系吗?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延续了整整接近三百年,拥有着十二个皇帝,可以说算是在历史上存在比较长,影响比较深远的朝代了。又因为清朝离我们现代人很近,不过一两百年的历史,所以大家都特别好奇清朝这些帝王的各种奇闻秘事,比如有的人就会问,康熙和溥仪隔了那么多代,还有血缘关系吗?一个是清朝更优秀的皇帝,一个是结束清朝的皇帝,中间隔了八个帝王,还能是祖孙吗?答案毋庸置疑,必须是有血缘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