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与霍去病什么关系 关于卫青与霍去病

adminbo 知识百科 60 0

卫青与霍去病什么关系 关于卫青与霍去病

1、关系: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两人是同一时期的将领,曾联手打击匈奴。

2、霍去病简介:是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姨母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

3、卫青简介:是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武帝建元二年,十八岁的刘彻外出回宫时,去平阳侯府邸看望大姐平阳公主。

卫青与霍去病是何关系 卫青与霍去病是怎么死的

  卫青与霍去病是何关系 卫青与霍去病是怎么死的

  卫青和霍去病: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朝著名大将,两人多次征战,打败匈奴,保卫了汉朝不再受匈奴的侵略。那么,卫青和霍去病有什么关系,两人都是怎么死的?

  卫青的母亲是卫媪,卫媪跟之一任丈夫卫姓男子生下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者三个女儿是卫君孺、卫少儿、卫子夫,儿子就是卫青。

  卫青姐弟四人,少年时都是平阳公主府的仆人。卫少儿,原平阳公主府的侍女,和平阳县小吏霍仲儒私通,生下儿子霍去病。霍仲儒不敢承认自己与公主府的女奴私通,并不承认尚未出生的孩子,回去后另娶妻生子。所以霍去病的身份是私生子。霍去病少年有成,卫少儿才告诉霍去病他的身世。

  卫少儿也后来嫁给了詹事陈掌。

  由此可见,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子夫当上汉武帝的女人以后,卫青不断的征战天下,建功立业。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从此,霍去病便跟随卫青一起领军出征,打败匈奴。

  霍去病打败匈奴跟随卫青一起班师回朝以后,公元前117年,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因为打仗时身体受伤没好,病逝了。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公元前106年,卫青也病逝了。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一代战神霍去病,不是一人在战斗,汉武帝和卫青,看着他写下传奇



▄ 前言

在甘肃兰州市的南边,有一处具有两千多年 历史 的陇上胜地,叫五泉山公园。公园里有一座霍去病塑像,凡是去公园游走的人们,都会去认真地摸霍去病塑像下边的“霍去病”三个字,一边摸一边还念叨着“祛病祛病,不生病。”据说,每逢春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人,从早到晚排着长队,去摸这三字。大家都相信,只要“摸了霍去病”,就能“去掉身上病”。于是,有病的人想去病,没病的人也想去病,宁可排几小时的长队也一定要摸摸“霍去病”。雕像下面刻着的“霍去病”三字的那块黑色大理石已经被摸得光滑如镜。

当年霍去病征西时,曾驻兵于此。当时士卒疲渴,却又找不到饮水。于是霍去病手持马鞭,连击五下,结果鞭响泉涌,遂成五泉,至今五泉尚存,仍出涓涓泉水。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此修了一座霍去病的塑像。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人们去摸霍去病三个字,并不体现一种迷信行为,更多的是以此对霍去病这位年轻战神的怀念。霍去病为消灭匈奴而生,他使匈奴大伤元气,一蹶不振。他的一生轰轰烈烈,名垂千古。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一位杰出的青年将领,战功卓著。他18岁就领兵作战,曾先后 6次出兵塞外,反击匈奴,均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因病逝世时,年仅24岁。

霍去病战功事迹大家都熟知,不再重复详述。下面引一图表说明霍去病的一生战功。



我想说一说, 霍去病之所以成为一代堪称完美的战神,除去他本人的胆略、勇猛和“不用古兵法”军事才能外,与当时大汉朝另两位大人物的鼎力相助和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 霍去病和卫青


汉武帝时,打败匈奴,使汉朝较长一段期间内,外无硝烟再起,内使百姓安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卫青和霍去病。

卫青,霍去病的舅舅。

说起来也有趣,卫青是个私生子,霍去病同样是个私生子。卫青的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里的女仆,她先后生了三男三女,长子名长君,最后生男步广,长女名君孺,次女少儿,三女子夫。卫媪年轻时,与在平阳公主府里做事的平阳小吏郑季私通,生一子,后来冒名卫青。

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孺是平阳县的衙役,与平阳公主的奴婢卫少儿也就是霍去病的母亲有染,在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生下了霍去病。卫青大约比霍去病大十二三岁。

有时 历史 记载总这么奇怪,偏偏对这两个人的隐私说得清楚,可对他们的功绩有贬低之处,司马迁亦是。大概司马迁认为李广自杀,李敢被射死,卫、霍有直接责任,感到忿忿不平,便有意在《史记》里记下了这桩貌似丑化他俩形象的事。 历史 也总开这样的玩笑,凡私生子都具有不一般的能力。



卫青约24岁时,就领兵作战。龙城大捷、收复河塑、奇袭高阙、二出定襄、漠北大战,几乎无一败绩,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如果说卫青是底层小人物咸鱼翻身的传奇,那么,霍去病便是有才有志的官二代,与他的舅舅比较起来,他的成功就容易得多。如果论卫青和霍去病哪个人的战功卓越一些?可以这样说,没有卫青,便没有霍去病!

汉武帝建元二年 (前139年)的春天,十八岁的少年天子刘彻去霸上祭祖后,回宫路上顺便去平阳公主的府邸看望姐姐。长公主为了讨好弟弟,物色了数个美貌的女子来服侍他,不曾想就碰到了含苞待放的卫子夫。由此,大汉王朝的 历史 便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年,卫子夫大约十四五岁,一母同胞的弟弟卫青大约十二三岁。次年,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生下儿子霍去病。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平阳公主府上的家奴。然而,随着卫夫子的地位上升,和卫青逐渐受到平阳公主的青睐,卫家辉煌起来,而霍去病在他尚未懂事起,就同步华丽转身,成为人人羡慕的贵族少年。

霍去病从小在军中长大,受教于舅舅,研习兵法,对古人运兵之道悉数掌握,融会贯通,但他认为不应该拘泥于书本,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霍去病打仗似无常理,实则是无法胜有法。明代著名史学家丘浚评价道:“自古名将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汉霍去病、唐张巡、宋岳飞而已,皆能立功当时,垂名后世。”

霍去病几次跟随卫青出征,肯定了解和熟悉了舅舅的带兵策略和对敌战法,并从中钻研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用兵方略。比如,卫青和属下同甘共苦,霍去病也是这样,不然,酒泉这个地名不存在了。但是,霍去病打仗求快,不像卫青求稳;霍去病喜欢高速行军,直插敌人心脏,就像现在的特战队。他的打法看似简单,实则他摸透了在沙漠和草原上行军打仗的特点,将骑兵优势发挥到极致,从而保证出其不意地有效地彻底消灭更多的敌人。漠北大战中,包括卫青在内的三路大军都迷了路,独独霍去病尖锋所向,打了大胜仗。


▄ 霍去病和刘彻


刘彻,就是英明神武的汉武帝。

之一次漠北大战,卫青失败,偏霍去病率领的一路打了胜仗。刘彻的目光转向了霍去病,敏锐地看到了霍去病的军事才能。从此,刘彻不遗余力地栽培霍去病,从各个方面全力支持他。可以说,对他的宠信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霍去病于元朔六年(前123)首次出征匈奴至元狩六年(前117)去世,他先后六次出征匈奴,取得辉煌的战绩,表现了青年将军霍去病的勇猛果断,用兵灵活,不拘古法,注重方略,善于快速突袭、长途奔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的军事才能和素质。

司马迁评论霍去病每战必胜之原因,在于他所率领的部下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又认为他自身有“天幸”。这“天幸”不但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之意,而且是汉武帝本人直接对匈奴战略的选择和军事部署的干预的体现,也是霍去病取胜的关键性因素。



当时,汉武帝追求汉朝大一统的目标:对长城以南的农耕区,以郡县制治理;长城以北的周边游牧民族则需纳贡称臣,以达到“人民蕃息,天禄永得”。为实现这—目标,汉武帝同时制定了对匈奴的军事战略目标:进行斩首行动,打击匈奴部落联盟的统治中心—单于庭,俘虏、斩首或迫使单于俯首向汉朝称臣,以改变天下倒悬之势,消除匈奴对汉朝边地的侵犯,“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因此,汉武帝对匈奴采取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亲自制定行动计划,亲自监督实施。

霍去病一生六次征讨匈奴,却未能直接与匈奴首领单于正面交战。

这与刘彻的有意安排有直接关系。霍去病前四次出征匈奴,除第三次河西之战为霍去病迎降浑邪王降部外,其他三次都是作为偏师出征,不是主力部队。汉武帝没有将霍去病军作为主攻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是给年轻气盛的霍去病锻炼机会。随着霍去病战功和经验的积累,以及汉武帝对他宠信的加深,在接下来的漠北之战,汉武帝则有意给他“当单于”(正面和单于对抗)的机会,以便让他建立更大的功勋。

可是命运就是这么残酷,霍去病在接下去的第五次和第六次出征匈奴的漠北之战中,始终没有正面和匈奴单于作战。

元狩四年春,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任命卫青、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人马分路进兵,这是霍去病之一次以主力部队的身份出战,目标是打击匈奴更高首领单于伊稚斜。此次出征匈奴,汉武帝根据原作战计划,让霍去病率军由定襄郡出发。然而,当汉军俘虏了匈奴兵,截获了重要情报,单于主力部队已经向东迁徙时,汉武帝立即更改作战计划,改由霍去病出兵代郡(治代县,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大将军卫青兵出定襄(治成乐县,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大战在即,更换将领出征地的事件,在汉武帝的战争史中仅此一例。汉武帝之所以改变作战计划,动机是希望自己的爱将霍去病“当单于”,作为主攻部队消灭或俘虏单于。



然而,使汉武帝想不到的是,作战计划一改变,霍去病恰恰失去了正面对阵单于主力的机会,而同样渴望“当单于”的卫青恰恰遭遇了单于主力。当然,霍去病丝毫没有受到情绪上影响,他率精锐骑兵北行二千余里,深入漠北,在狼居胥山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以后,直至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再也没有了出征匈奴的机会。

刘彻对霍去病的几乎无条件信任和全力支持,还体现在敢下血本:给霍去病配备了最精锐的士兵,最精良的武器和更好的战马。说到战马,还得感谢卫青。卫青每次打仗归来,总把从匈奴那里捕获的好战马带到长安。这点霍去病就做不到。所以,司马迁说,大汉其它部队的士兵、装备都远不如霍部。旺盛的士气、先进的装备,再加上霍去病出奇制胜、敢于冒险的军事指挥能力,打胜仗似乎也不是一件难事了。

刘彻可能还保证了霍去病的后勤供应。司马迁说,天子派遣太官运送数十车食物,等霍去病回来时,车上还剩下很多米和肉,而霍去病的士兵还有饿肚子的。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这些食物是天子给霍去病的 *** ,自己吃不完却不给士兵吃,不体恤士兵。这话过分了,司马迁不懂霍去病的打仗战法,霍的部队习惯于强行军,习惯于边打仗边从匈奴中取食粮。如果他自己在军中吃吃喝喝,让其他将领或士兵在一旁看着,部队士气就不会受到影响?后世对霍去病的廉洁自律颇高评价,所以这是司马迁的偏见。

霍去病少年成名,从18岁初次征战到22岁封狼居胥,为汉武王朝稳固、开拓西北边远地区立下光辉战功。漠北战役后,朔方以西至张掖等地均被汉朝占据,打开了河西走廊。匈奴遭受汉朝的打击后,分裂为五单于并立的局面,从东北至西北的长城沿线,匈奴都愿意成为汉朝的“藩屏”。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汉朝与匈奴之间恢复和亲。汉武帝时代所致力的大一统,到汉宣帝时得以实现,完成了农业 社会 与游牧 社会 的合一。



可惜的是,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24岁便去世了。“他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铸就了后人无法企及的辉煌。祁连山因他而闻名,焉支山因他而失色。封狼居胥的身影成为了后世眼中最美的风景,酒泉的浓香荡漾百年。”

太白有诗写道:“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为自己所建陵寝茂陵的东北方,为他修建了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

中国历史兵家武将巅峰“武庙十哲”,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呢​?

“武庙十哲”是指唐朝玄宗皇帝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而设武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并以唐朝以前的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宋朝建国之初,赵匡胤游览武庙,指着白起说:“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将白起的画像撤去。宋徽宗时,对武庙的祭祀名单又有调整,共有历代名将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殿下六十二人,这时虽无“武庙十哲”之名,但仍有其实。殿上十人为:东侧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西侧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在这唐、宋两朝的“武庙十哲”中,都没有卫青与霍去病,二人都位列殿下两廊,难道两人没有资格位列“武庙十哲”吗?

卫青和霍去病为了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俩最后的结局好不好?

卫氏家族惨遭灭门;霍去病因病去世。

汉朝是中国历史朝代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长达405年,超过了隋唐总和。然而,殊不知汉朝差点刚开始就会立即结束的命运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