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谁
1、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2、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
2、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更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3、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尧)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4、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都是谁 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谁
这四位战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等四人,这几位战将都善于用兵,而且战功累累。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更高水准。所选的四人都是战国后期的名将,战功都很伟大,却没有军事著述。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
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更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规模更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
王翦毕生的代表一战就是用六十万大军对楚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以逸待劳讲究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王翦不光会打仗,还懂为臣之道,对韬光养晦这四个字深有研究,他被普遍认为是战国时期最有政治智慧的将领。这与惨遭君主杀害的白起、李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世的人评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便是其中之一。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少数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分别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
廉颇是四大名将中武功最强的,谋略能与白起相比,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攻打各国,消灭各国部队不计其数,廉颇是攻打齐国燕国魏国最有战功的将军。廉颇统帅赵军,他针对秦军来势汹汹的锋芒,采取守势,筑垒坚守,不与秦军直接交锋。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坚守不出,想以长期坚壁固守消耗、疲惫对方,迫使秦军不战自退。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秦始皇时代,也就说春秋战国的四大名将是那几位???注明:要能上台面的!!!
春秋四大名将;孙武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袭楚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
伍子胥
(前559~前484)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多次率吴军攻楚伐越,屡获胜利。指挥吴军在豫章(在今安徽境内)击败楚军,攻占居巢。(前506),偕孙武与吴王定破楚之策。吴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后吴国又相继战败越国与齐国,成为一方霸主。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孙膑
(约前380~前320)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鄄之间人 ,孙武后裔。,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乐毅
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其先祖乐羊,居魏国,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国,乐羊自封于灵寿,之后中山复国,乐氏后人居中山国,不久赵灭中山,乐毅成为赵国官员,公元前295年,赵发生沙丘之乱,乐毅又奔燕国,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深知燕王厚爱,公元前284年,乐毅受命联系秦、韩、魏、赵、燕五国兵马进攻强齐,一举攻下七十个城池。立下战功,被封于昌国,号昌国君,后受陷害,又西入赵国,赵惠文王识才,封其为客卿,号望诸君。
战国四大名将;
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汉族,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牧、廉颇、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李牧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⒅,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⒇,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廉颇
廉颇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老当益壮一顿吃斗米,却为何不受重用呢?
廉坡是赵国著名的将领,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在昌平战争之后,赵国仍率领赵军打败了燕国。这样的老兵应该重用。
然而,廉坡将军之路以赵小城之死而告终。
赵小城之子赵衍继位。当他还是王子的时候,有一个叫郭凯的马屁精。郭凯很阴险。为了得到赵岩的信任,他一再奉承赵岩,这让赵岩贪图享乐,愚昧不堪。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战国四大名将究竟谁最强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四个人的成就和其他将领比较起来已经是不可触及的星空,但是在四大名将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我个人认为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当中能力最为突出,对战国影响更大的一位将领。廉颇首先被排除之一名的行列之外,他这一生没有太出色的战绩,也没有太失败的战绩,他最擅长的是防守而不是进攻,镇守秦国和赵国边境30余年,没有让秦国占到丝毫便宜,确实为赵国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