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跟周易有何区别(周易跟易经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adminbo 知识百科 67 0

易经跟周易有何区别

《易经》和《周易》的区别在于:《易经》包含了《周易》,两者属于从属关系。

它们是总结自然规律和人文实践的专著,内容除了用于卜筮算命,还涵盖政治、哲学、文学、科学等各个领域,影响深远。

周易跟易经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易经的由来和内涵作为一门完整的学问体系。

“人更三世,世历三古”而成《周易》。

今天所见到的《易经》正确名称应该是《周易》(又称包羲易学),。

夏商周三朝各有一部【易经】。

夏朝(约公元前2033年到公元前1562年) 《连山》易学(又称神农易学)首卦是【艮】卦,因为夏朝的祖先叫连山氏,而【艮】卦是山的意思,也是止的意思,所以夏【易】叫【连山】。

而商朝的易经(约公元前1562年到公元前1066年)《归藏》易学(又称尧舜易学)。是因为商朝重母统,王位是兄死弟即,所以首卦为【坤】,而坤则是母亲的象征。

到了周朝,则因为周朝重父统,父死子继,所以这时的【易经】叫【周易】,首卦为【乾】,而乾则是父亲的象征。

由此看来,【易经】的传承是有序并在不同的时代而各有侧重的。

现代人研究《易经》,要分三个阶段,:

(一)夏朝之前,为原始的巫史时期。是人类观察天、地、人的发展变化从初步感觉至认识;从摸索至实用的蒙胧时期。总而言之,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天下的时期。

(二)夏商至周这一段时期为模式时期。八卦是人类摹仿原始太极图的演义而成型的;六十四卦的排例,三百八十四爻的成型,是原自八卦的排列组合。人类在口教身传、甲骨记事、专人从事、各科归纳的基础上确定了卦和卦辞与爻辞的《易经》模式。

(三)周朝至汉是《易经》从理论上发展、补充、完善的时期。从实际操作上是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从汉以后,《易经》的发展,在操作和推算中渐渐地脱离了《易经》的理论模式。

-------------- 望采纳,谢谢!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

【 #能力训练# 导语】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欢迎阅读参考!

1.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2.《周易》成书时间

  成于西周

  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 *** 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 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成于战国

  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成于西汉

  顾颉刚根据箕子和康侯两条卦爻辞,指出《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顾颉刚继《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之后作《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是对其所说《周易》卦爻辞所无的观象制器故事的专门考论,意在证明《系辞传》观象制器章讲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话是西汉后期人的说法。

  关于《系辞传》与《世本》的关系,胡适指出,“《世本》所据传说,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书,《系辞》不会在其后”,“《世本》不采《系辞》,也许是因为《系辞》所说 *** 器物太略了,不够过瘾。《系辞》那一章所说,只重在制器尚象,并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时已有苍颉沮诵作书契之传说,又何必不引用而仅泛称‘后世圣人’呢?”郭店战国简本《老子》的面世,证明胡适对顾颉刚的批评是正确的。

3.《周易》名称由来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 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es的译文就是取此义。

  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和《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效仿先秦与汉景帝把道家黄帝与老子的著作称经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没有严格区分。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易传)为《周易大传》。

  “周”之涵义

  具体地说,“周”字,有二义: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②: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周语》等。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也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因周文王得名。

  “易”之涵义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

  “易”字演变

  ③日月为易,象征阴阳。从文字学看,“易”字的构成是“日”、“月”。“易”上为“日”。

  ④日出为易。“干”的本义。

  ⑤易是占卜之名。

  ⑥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⑦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太极图所示。有说“易”的甲骨文为象征将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变换、交易。

  ⑧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周礼》“太卜”的记载中,有《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筮书称为“三易”,故易是筮书专有名词。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

  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

  2.时时在变易之中;

  3.又保持一种恒常。

  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4.《周易》后世影响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又为新道家列为“三玄”之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

  汉武帝“独尊儒术”,《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汉代被称为经学时代,“经学”高于一切学术。中国历代图书分类是:经、史、子、集四大类,经列于首。《周易》为“六经”之首,自然也就是群书之首,即中国的之一部典籍,影响极大。历代学术思想发展之契机亦多建基于“易经”,两汉经学自不待言,魏晋“新道家”谈玄,亦将其列为“三玄”之一。若无《易经》之启发,“北宋五子”的学问几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5.易经和周易的区别

  易经和周易的区别

  1、《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后又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2、《易经》是 *** 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

  《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易经有三本、其中一本是周易,周易是传 世的一本;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是变化的意思、《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删诗经,改书经,唯独看了周易进行赞扬。还为它做传,为易传,也为《十翼》,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就是把它作为一部经典,列入四书五经。将风水之类的彻底交给连山易,归藏易。所以百家争鸣时候的流派大都从易经而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3、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周易》是周朝的《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4、《周易》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周延普遍、周朝,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以“易图”和“易理”为核心要素。

  5、《易经》是文王在伏羲氏“易图”基础上,将《周易》的逻辑原理广泛应用中国古典哲学两个基础理论:“天人合一”、“阴阳相对运动消长”。《说文》:“易,蜥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译:易即晰蜴,在田野称晰蜴,在居室也叫守宫,即壁虎。秘书,易字由日和月两字组成,上为日,下为月,象阴阳之变易。”;“经,织也,译:经义为织布机上的纵线,即织布机上的经线。”对《易经》本质的揭示!

  《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数、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被介绍到西方。

  6、(1)狭义上说,易经就是周易,是同一本书。《周易》包括两部分,易经和易传。易经讲的是64卦每一卦的卦辞和爻辞。易传讲的是对每一卦或者是对整体易经的解释和进一步的说明。

  (2)广义上说易经是个广义概念,易经包含周易,易经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起源,易经包括天文、历法、星占、星命、河洛、八卦、连山、归藏、周易、五行、干支、奇门、太乙、玄空、六壬、堪舆、中医、相法、占卜等诸多法门。

破译经典:易经和道德经的关系由来


还想要了解》》 易经和周易的区别

   《道德经》来自《易经》吗?
  1、《道德经》的痕迹久远
  现在通行的《易经》是由孔子整理和传承的,在儒家五经之中,它非常重要,排在之一位。《易经》虽然经过孔子的整理,但在之前的集成,虽然暂时还不知道,但完全可能早于《道德经》。于是,相当多的观点认为,《易经》为古中国文化传承之首,因此,也是古中国文化之首了。
  愚者以为,这样做可能只会主观夸大《易经》的作用,不是太合适。主要理由很简单,我们用黑体字标识如下:
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的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对《易经》只字未提,正如《易经》对《道德经》只字未提一样。实事求是地说,《道德经》的基本内容与《易经》关系甚少,这正是品评二者的重要标志。

  《道德经》主要讲的是:
  宫庭档案中保存的、极其重要的、供治国者使用的古中国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原则、格言、或警句、等等。
  《道德经》的上述内容,代表着老子和老子之前的许多古中国先哲的实践和积累。那么,是哪些古中国的先哲呢?具体的人名,老子没有提,我们今天已很难知道了。

  但这些先哲的言和行,从时间上说,应当并不迟于东周的《易经》,一样是非常之久远的。何以见得呢?
  在《道德经》中,老子引用说:“古之……”、“圣人云……”、“圣人……”、“圣……”、“建言之有”、“用兵有言”、“曰……”、“谓……”等等。
  这些引用,在《道德经》中,已达到数十处之多,足以证明其在东周之前,足以证明其痕迹非常非常之久远。

  2、《道德经》和《易经》的区别
  恰如其分地说,《道德经》和《易经》的本质有如下的不同:
  《道德经》讲的是原则,《易经》讲的是工具。

  众所周知,原则和工具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一般地说,原则比工具重要,也就是说,《道德经》重要于《易经》。
  那么,能不能判定,这正是《道德经》和《易经》二者,互相不提的主要原因呢?
  答曰:我们认为,正是!

  3、《易经》和《道德经》的关系
  《易经》和《道德经》有质的区别,这是大家所公认的。
  但是,《易经》和《道德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答曰:我们认为,《易经》和《道德经》分属两种同样非常重要的、但相反相成的务实系统。

  《道德经》传承的是,古中国公社式国家的治国方略,或者说,是古中国公社式国家的治国原则。
  《易经》传承的是工具。明确地说,就是指它传承的是古中国的模拟计算器及其计算 *** ,用来预报国家自身的祸福和对外战争的胜败,以便有所应变。

  4、《易经》和《道德经》的同一
  《易经》和《道德经》,二者是不同的,但二者有没有同一性呢?
  答曰:我们认为,二者也有同一性。

  那就是,二者都有朴素而深邃的辩证法。可以这样说,二者统一于“道法自然”之下,表现着“相反相成”的真理。

  《易经》作为古中国发明的二进位模拟计算器,虽然,它在2500年后的今天需要改进,但是作为模拟数学,它有异于《道德经》的高深,以往的研究者从此角度的审视不多。

易经的奥秘典藏版和完整版的区别

上海古籍出版的周易译注(注意是张、黄两位老先生的,不是周振甫的,后者不够准确)算是现在相对准确的原版。周易是卜筮的书,各方面都有涉猎,许多人东拉西扯,过分夸大其内涵。周易的精华其实就在于它有意无意包含的我国古老的文化,卜筮的最初目的,其中古中国的哲学思想尤其丰富,古人看待天地,看待婚姻,看待学习,看待人生,读懂了还需要自己思考鉴别。周易中的思想,是大大区别于西方的理性逻辑的,是一种修为,一种体悟,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正是国学的精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