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曝十寒是甚么意思?一曝十寒是什么意思呢

adminbo 知识百科 76 0

一曝十寒是甚么意思?

1、一曝十寒的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2、出自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著的《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该句意思是:即使有天下容易生长的植物,暴晒它一天,再冷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活下来的。 3、成语书证 明朝王守仁所著《王文成公全书.卷一八.牌行委官陈逅设教灵山》:“其诸生该赴试者,临期起送;不该赴试者,如常朝夕聚会,考德问业。毋令一曝十寒,虚应文具。” 意思是:其学生包括参加考试的人,临时起送;不该去参加考试的人,如经常天天聚会,考察道德询问职业。不要让一个晒十冷,虚与形式。

一曝十寒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

1. 文言文《一曝十寒》的翻译~~(急)

翻译:

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一、拼音

yī pù shí hán

二、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

(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四、出处

《孟子》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二、作品赏析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 ***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三、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曝十寒

2. 文言文《一曝十寒》的翻译~~(急)

翻译: 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一、拼音 yī pù shí hán 二、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

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 (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四、出处 《孟子》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二、作品赏析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 ***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三、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曝十寒。

3. 一曝十寒 文言文 的意思

最无益,说的听的依然是中国话。这只是‘一曝十寒’的办法罢了,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终归无益。”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对于理解的功夫完全抛荒,冻十天。(叶圣陶《英文教授》)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珠妓情殉》:“而一曝十寒,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示例

他们跑出英文教室。亦作“一暴十寒”。

出处

《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暴”通“曝”),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曝,晒。原意是说

4. 【一曝十寒文言文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全文翻译启示】

一曝十寒出自读不在三更五鼓 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每天加班加点读到三更半夜,最害怕的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而想一劳永逸,想起来的时候就用功一会,想不起的时候就疏于学业的话,也是学无所成的.一暴十寒:一天晒太阳,十天寒冷,形容做事虎头蛇尾,缺乏恒心.“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5. 文言文翻译(重点翻译字词句子也翻译)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字词理解 执:握,持

俄:一会儿

遂:就

计:计谋,策略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以:用

但:只

6. 文言文《桃花源记》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11、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

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

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14、复:又,再。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一、全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二、相关赏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成语“一曝十寒”出自哪里,有何历史背景和延伸典故?

成语“一曝十寒”出自哪里,有何历史背景和延伸典故?

“一曝十寒”是个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上》:

直接从字面上就能理解了,主要是弄明白“暴之”的意思就行了。“暴”通“曝”,就是“曝晒”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给了充足的阳光。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百家争鸣,名士在各个国家和君王中的地位也很高,大家都是求贤若渴。君主和人才之间还没有后来董仲舒搞的阶级划分那一套,大多是合则友,不合则分。所谓百家争鸣其实争的是君王的御民之术,而孟子是儒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辩士,非常善于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理。这段话实际上是孟子对齐王做出讽谏。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直接指出:“大王太不明智,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十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但是我不在的时候,齐王就听信其他小人谗言,做出一些糊涂的主张。这样不持之以恒,不专心致志,又如何能不昏聩呢?”

他还用弈秋的学生打了个比喻:“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认为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

后来的人就把“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省掉四个字,精简成一个成语,变成今天的“一曝十寒”,因为“暴”字如今读“爆”的音比较多,两字又历来相通,成语就直接使用“曝”字,省得大家在读音上出现歧义。

反正意思也是一样的,就是曝露在外的意思。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的意思

急!!
这是 *** 的句子。
颜真卿的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这是 *** 根据颜真卿的诗句作的对联。
意思是只要有恒心,又何必每天都起得很早睡得很晚(去做事),最不好的是做一天,歇十天.
呵呵,可以了吧?

十全十美 十指连心 十载寒窗 十万火急 十室九空 闻一知十 十拿九稳 一目十行 一曝十寒 这些成语的意思

  十全十美

  【解 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没有瑕疵 【出 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用 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示 例】《太阳的光辉》:“想一下子就把工作做得十全十美,完整无缺,这虽然是一个好愿望,但是它不合乎实际,是个没法实现的好愿望。” 【造 句】新生事物在刚产生时,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总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是要取代旧事物的。 【近义词】尽善尽美、完美无缺 【反义词】一无是处、一无可取[1]

  十指连心

  释 义 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出 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十指连心,可怜昏死在地。”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宾语;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示 例 京剧《杜鹃山》第五场:“可是,亲人遇险,~哪!” 明朝·汤显祖《南柯记·情尽》:“哎也!焚烧十指连心痛,图得三生见面圆。” 古代为什么说十指连心?因为每一根手指都有经络,经过四肢直接通到脑袋去,所以称十指连心。我们运动手指时,就可运动到大脑里不同的中枢。透过各别的经络,对大脑里不同的范围、深度,产生不同功能的运动效果 十指连心的感觉是当伤心或心痛时,十个指尖也会和心口一样有疼痛的感觉。 近义词 休戚相关

  十载寒窗
  释义 载:年。指长期苦读。 出处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示例:有些人也算~,铁砚都磨穿了,哪样圣贤的话,没有读到四五百遍? ★艾芜《手》 造句;在古代,读书人的更大愿望就是经过了十载寒窗的苦读之后可以步入仕途,改变命运 。

  十万火急
  释 义: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 出 处:老舍《赵子曰》:“赵子曰的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 示 例: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近义词:急如星火、迫不及待 反义词:慢条斯理

  十室九空

  【解释】: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因灾荒,战乱和横征暴敛使人民贫困.破产.流亡的悲惨景象。 【出处】:《抱朴子·用刑》:“徐福出而重号淘之仇,赵高入而屯豺狼之党,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示例】:~,百姓怨嗟,如出一口。 ★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 【近义词】:颠沛流离、家破人亡 【反义词】:人烟稠密、安居乐业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后世决狱大师,有能神而明之,~也者,吾不得而尽知也。 ★清·龚自珍《春秋决事比自序》

  十拿九稳

  解 释:比喻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出 处:明·阮大铖《燕子笺·购幸》:“此是十拿九稳,必中的计较。” 用 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很有把握。 示 例:《我的叔叔于勒》:“对于叔叔回国这桩~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近义词:万无一失、稳操胜券 反义词:漏洞百出、破绽百出

  一目十行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
  出 处
  《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了!”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举笔即便成文。
  近义词
  十行俱下、一挥而就、不假思索
  反义词
  慢条斯理、老牛破车、蜗行牛步

  一曝十寒

  解释】: 曝:音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自】:《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暴:同“曝”。) 【示例】:他们跑出英文教室,说的听的依然是中国话。这只是‘~’的办法罢了,对于理解的功夫完全抛荒。 ◎叶圣陶《英文教授》 【近义词】:三心二意、有始无终、为德不终 【反义词】:持之以恒、有始有终、有头有尾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半途而废、三心二意、有始无终、为德不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反义词
  持之以恒、有始有终、有头有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